圖/Toin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國中生的志願從傳統的律師、老師、醫師,轉變為廚師、美容、美甲師、工程師或運動員,這樣的變化值得關注。
長久以來,傳統「三師」給人的印象是有錢、地位崇高及受人敬重,可說是社會精英分子。就現實層面而言,名利雙收的職業,一向是年輕人追求的目標,也是家長的期望。
俗話說「工字不出頭」,過去的社會,師長常教導我們,讀書才會有前途,學手藝是家貧或低學識。知識就是力量,取得高學歷,不愁衣食又光宗耀祖。
曾幾何時,「三師」的地位式微,被其他職業所取代,證明年輕人的敏銳度和時代趨勢,早已凌駕舊思維,成為另類的觀念,這樣的轉變,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傳媒的發達,媒體寵兒興起,網路、報章雜誌或電視,取代了固有的印象,有別於過往的刻板模式。如林書豪、阿基師和插畫家彎彎,多金又光鮮亮麗,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也都是透過媒體成為知名人物。
第二是「讀書無用論」興起,技職導向為主因。年輕人學技藝,著重的是未來的工作,必須是「穩定能久做」,一技在身,勝過萬貫家財,不用擔心失業;當學徒雖然很辛苦,但肯學就會出頭天,至於讀書求學問,有的是機會,麵包師傅吳寶春就是一例。
年輕人勇於創業,是很好的現象,「萬丈高樓從地起,英雄不怕出身低」,成功的例子給人正面啟示,尤其國中生面臨抉擇時,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對於年輕人的想法,個人深表贊同,學校和家長也應支持鼓勵。職業不分貴賤,只要人盡其才,對社會有所貢獻,不論從事任何行業,都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黃富生(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