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華嚴經》的佛境不可思議,是怎麼說的?茲引系列經典中的《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為例,經文如是說:
爾時,世尊坐菩提樹,入於三昧,名如來不思議境界。即時世尊三十二相,一一相中皆現十方無量佛剎及彼諸佛……一一復現如來往修菩薩行時,從光明王乃至最後然燈佛所,難行苦行……諸佛覺已,皆無所著,故能十方一切世界……利益成就一切眾生,皆令悟入無量深妙解脫門。試析如下:
首先,佛入三昧。三昧又名三摩地,亦即等持、定境。「入三昧」是一種神通境界,能見宇宙萬有。
其次,在三昧中世尊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樣的「相」、「好」,皆是往昔修證所得、不假外力而來;又於一一「相」中,見十方佛及其剎土。
接著,世尊見諸佛在往昔行菩薩道時,種種難行苦行之事。
最後說:因諸佛乃覺者,已達到「皆無所著」(凡事不起執著)的狀態,故能度一切眾生,令入「無量深妙解脫門」。
以上所述皆已超越現實世界,成為凡夫不可知、不可證之事,故名「不可思議」。
另外在八十卷本中有一品名為〈佛不思議法品〉,提出「十種無比不思議境界」,是指:
所謂:一切諸佛一跏趺坐,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一切諸佛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
以上二例說明了佛之不可思議境界究竟為何,或許要問:它是真的嗎?是否僅是宗教經典的神話、寓言、譬喻、象徵、神祕經驗?
這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正如「阿彌陀佛真的在極樂淨土教化眾生」、「念佛定能往生」嗎?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半信半疑,有人完全不信。
《華嚴經》建構了一個世尊自證自悟、百花齊放的境界,無非是要眾生相信「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泯除了差別相,才能談修行、證果。若僅是著於文字相、世間相,何來「境界」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