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間社記者陳昱臻
【人間社記者蕭惠珠大樹報導】「鑽研佛典、提攜後進,是我生活中最快樂的事,這一切都是為了回報恩師季羨林。」懂十三種語言、在佛典文獻比較研究領域,頻頻寫下新里程碑的日本創價大學高等佛教研究所所長辛嶋靜志(からしませいし,圖/人間社記者陳昱臻),長期以來懷抱傳教士精神,投入學術研究、分享成果。此次參加「《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探明《維摩詰經》的原語面貌」專文。
辛嶋靜志是已故北大國學碩儒季羨林所收的唯一的外籍博士生。他說,中國人因歷史因素難免心存「仇日」潛意識,然而季羨林待他如子,要他沒課時到老師的書房讀書、找資料,於是他每天都到老師家報到。後來北大獲得一批由西藏運來的佛經梵文寫本,「那是國寶耶!老師卻容許我自由從中挑選研究主題。」季羨林對辛嶋靜志的信任與尊重,始終銘感在心。
辛嶋靜志認為,「漢譯佛典」保留了二到六世紀的重要文獻,透過各種比對,是研究漢語史和佛教學不可或缺的工作,「很有趣、好玩」是他對語言研究的形容。近年,他常鼓勵大陸研究生投入漢譯佛典研究,因為全球佛經梵文寫本大本營在西藏拉薩,有地利之便。他也期許年輕人充實古代漢語、梵文和中亞等語言能力,培養敏銳掌握問題的能力。
千嶋靜志表示,雖是首次拜訪佛光山,感覺卻很熟悉、自在。他推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是「現代老維摩」,以高僧大德之尊,和參加會議的學者自然互動,針對每位學者的特質,總是能提供立即、應機、充滿智慧的回應,讓他聯想起釋迦牟尼佛和弟子說法。
「與大師面對面互動,和只讀大師著作的感受不同,我真的很感動。」辛嶋靜志分享星雲大師送給他的法語「忙,就是營養,要忙得歡喜,忙得有意義。」他說,這段話就是他研究生活的寫照,也是對他的鼓勵和肯定。辛嶋靜志表示,此行讓他更堅定一個心願,日後若有機緣擔任日本寺院住持,一定要進行改革,推動人間佛教,讓寺院成為一般民眾修行的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