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學術研討會第一場會議,由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主持。圖/人間社記者陳珮榮
【人間社記者陳德啟大樹報導】「《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學術研討會第一場會議,由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主持(圖/人間社記者陳珮榮),邀請日本大正大學特任教授高橋尚夫、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研究員西野翠和台灣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鄭阿財,從日本、敦煌、西方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討《維摩詰經》,與大眾分享當前《維摩詰經》對於東西學術研究的影響。
高橋尚夫教授談及他對「《維摩經》與《智光明莊嚴經》」的研究。他提及一九九九年的文獻調查學術研究中,意外發現《維摩經》的梵文原典。身為真言宗傳人的他,特別以空海大師《文殊讚佛法身禮》四十行偈頌圓形圖為藍本,透過表格方圖,說明偈頌句句充滿讚嘆如來的慈悲、平等、無為,進而說明兩經之間的共通偈頌,讓眾人從中了解義理。
鄭阿財教授透過「杏雨書屋《敦煌秘笈》所見《維摩詰經》相關文獻」一文,解釋羽田亨自一九三五年收集的敦煌寫本,主要是由李盛鐸的舊藏編纂成《敦煌祕笈》,其中所收錄《維摩詰經》相關文獻,不但具文獻價值,同時也是考察維摩信仰文化的實證。他希望此篇論述的撰寫,能為《敦煌寫本維摩詰經相關文獻及研究目錄》的編纂預作準備。
西野翠教授針對比利時學者E.Lamotte研究《維摩詰經》的貢獻,分享該研究堪稱非佛教徒了解此經的入門書,此書引用印順導師、平川、光川等學者的論述,說明《維摩詰經》屬於文殊師利修行法門,以善巧方便度眾。她期許未來能善用E.Lamotte的著作,蒐集日、英、漢等譯本深入研究,將有助於拉近東西方之間的距離,以及基督教與佛教之間的互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