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病友謝女士(左二)、肺腺癌病友胡先生(右二)與家屬合影。圖/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抗癌路艱辛,癌症希望基金會邀請十一位不同年齡,罹患九種不同癌症、不同期別、平均抗癌七年的病友,拍攝《4 GOOD我能更健康活著》影片,呼籲掌握抗癌四大關鍵:學習「認識它」、「正視它」、「了解它」,進而「打敗它」,當個不「落跑」的病人。
乳癌單親媽媽王小姐,獨力撫養兩個小孩,曾怨懟老天,在經歷化療、放療近一年中,慢慢釋懷、明白了「癌症,不是上天的懲罰,而是一種提醒」。
「即使我身體內沒有這麼多器官,但我還是一樣好!」五十一歲謝女士,四十二歲發現罹患胃癌第一期,從確診到決定接受手術治療僅一周,切除全胃、全脾、三分之一胰臟、二十九顆淋巴結。她信任醫師專業建議,強調「癌症,只要肯正視它,就沒你想像中可怕!」
王小姐罹患「下顎骨肉癌」,少了七公分的下顎骨和五顆牙齒,仍咬牙走過口水鼻涕和眼淚狂流的復健、化療過程,帶著臉上多出的金屬與七顆螺絲釘,和一路相守的男友結婚,開心迎接兩人愛的結晶。
「面對癌症,三分之一交給醫師,三分之二要靠自己。」即便面對難纏的肺腺癌,七十一歲胡先生,還是坦然面對,配合醫師,隨時掌握自己的治療計畫,儘管身為晚期患者,但他四年多來狀況穩定,有信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
台灣每年新增九萬多個家庭,必須面對癌症挑戰;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有將近兩成的癌症病友,在確診後三個月內,未接受正規治療。國健署分析癌症登記與健保資料發現,百分之十八的癌症病人(約一萬七千多人),未在診斷後三個月內接受治療,一年死亡率高達五成五,是及時就醫治療者的三倍以上。他強調,「癌症不是絕症,認真的病人,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多明天!」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聽到罹癌,不少人第一反應是選擇「落跑」。基金會調查發現,每十位癌友中就有一人連自己的癌症期別都答不出來,更遑論進一步了解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導致有四成病友擔憂治療造成身心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