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閱讀華嚴資料,經常會看到七處九會或七處八會的名詞,究竟什麼是「處」、「會」?又說〈入法界品〉、卷五十,什麼是「品」、「卷」?什麼是「言」?分釋如下。
處:指的是「場所」。
會:指的是「次」(集會的次數)。
「七處九會」是說:佛在七個地點、九次集會為大眾說《華嚴經》。根據八十卷本(八十華嚴),七處分別是:寂滅道場、普光法堂、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逝多園林。為何是「九會」?那是因為普光法堂共集會了三次之故(即地點重複)。以上七個地點,三個在人間(閻浮提),四個在天界(有「天宮」字眼即是)。也就是說,佛於天上、人間來回說法。
不過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人間,也依舊是對法身大士、天龍八部說法,凡夫(即「人」)是不得見的。也許又問:〈入法界品〉中不是有許多「人」嗎?如善財童子、長者(居士)、優婆夷、國王等。別忘了,他們是久經修行的「人菩薩」,並非生死凡夫。
若根據六十卷本(六十華嚴),則為七處八會。因集會少了一次,相對地全經篇幅也少了二十卷。
品:類似今日所說的「章」,今人泰半用第一章、第二章……古人卻非如此,他們把該品內容訂出名稱,反倒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讓人一目了然。八十卷本共有三十九品(三十九章),六十卷本則為三十八章,少了一章。
卷:漢地書寫方式多半寫在卷紙上,紙張有長有短,寫完了就捲起來收藏,稱為一卷(「卷」讀第四聲),八十卷則代表有八十卷軸的收藏。古代紙張保存不易,卷紙丟失、損毀是常有的事,故「品卷不全」常令人無奈。
「品」與「卷」並不等同,例如第一品〈世主妙嚴品〉共有五卷,〈入法界品〉則長達二十卷,而〈如來名號品〉只有半卷。為何差異這樣大?原因不明,或許梵本傳來、編輯時有所增刪也說不定。
言:即字數。八十卷《華嚴經》約有七十萬「言」,即七十萬字。六十卷本約六十二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