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長期以來《華嚴經》被視為深奧難解,可能有幾個原因:
一、本經是如來在定中為法身大士、天龍八部說法,其「情境」是屬於非人間的、超現實的,與人間閻浮提迥然不同。
例如:「時,夜摩天王遙見佛來,即以神力,於其殿內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卷十九),是說天王為了迎接佛的到來,立刻把天宮變得富麗堂皇。
這樣的句子文字不多,但已經讓人傻眼,因為它已超出一般人的知識、想像範圍。故知本經「文字」易讀,但「情境」難解。
二、通常「問答體」比較能令人掌握內容,例如《阿含經》中弟子問問題,世尊為他解惑;《維摩詰經》中文殊菩薩向維摩大士問:「您怎麼病了?」大士便依他所問說出了甚深之法。
但《華嚴經》不然,卷四十六記載菩薩的疑惑:「為何說國土不可思議、諸佛本願不思議、諸佛音聲不思議……」讀者很期待答案,但佛並未直接回答,而是以神力加持青蓮華藏菩薩,接著菩薩宣說他的感受,並讚歎佛之不可思議。
這樣兜一個圈子的回答,常令讀者在原地打轉,費神許久,相形之下〈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易懂多了,因為它「問答明確」。
三、在文學的修辭學上有所謂的「插敘法」,意思是行文之中忽然插入另一件事,再回過頭說原來的事。插敘法運用得當能讓敘事有變化,不至於呆板,運用不當,則讓讀者「回不來了」。
《華嚴經》的插敘法甚多,讀著讀著忽然轉入另一個主題,久久才又回來。因此讀本經必須細心分辨,何者是正敘、何者是插敘?正敘、插敘之間的銜接點尤要釐清,切不可混淆。
例如卷六十四描述善財去參訪休捨優婆夷,中間插入一段對於園林景觀的描述,長達一千零四十五字,然後優婆夷才徐徐登場。
這樣的表現方式文字甚為優美,但對讀者而言恐怕是閱讀的考驗。
《華嚴經》固然有以上因閱讀障礙造成的隔閡,但仍然要說:它是一部人類史上的偉大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