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亞玲
舊年代裡缺錢,奶奶說日常開支都成問題,幸虧和雜貨鋪的老板相熟,能賒個十天半月。可日子一近,人家捧著帳簿上門來,就是抓自己頭皮的時候。
曾經欠下的,遲早要還。其實,帳簿這玩意並不是商品社會的產物,怕是在類人猿時期就存在了。
記得一件事:米子嬸的狗跑進了三根的院子,撞翻了晾衣架,衣褲散了一地,在上面留了好些蹄印。
三根大罵晦氣,說日後要倒大霉,米子嬸賠禮又送雞蛋,可他不依不饒,打了狗兩棍子,還打了米子嬸一巴掌。
這一切米子嬸九歲的兒子看在眼裡。二十年後,娃娃成了大爺,可說衣錦還鄉。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揪起病床上的老三根,啪啪兩個耳光,又砸了他兒子的早餐店。原來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以惡制惡,兩惡不成一善」、「做人要有些度量,有道是福大量大」,這些口號不管喊得多麼響亮,人家就不吃這一套,就信奉「以牙還牙」,心胸不大才是鐵打的事實。
有些帳還了,大路朝天,各走半邊,也就過去了;有些帳是一輩子也還不清的,人類千秋萬代,會世代聲討這些債務人。
齊桓公無意間說了一句想嘗嘗人肉的滋味,他的寵臣易牙放心上了,殺了才四歲的兒子,給齊桓公做了一道肉湯。他的兒子是沒機會算這帳的,但歷代子孫莫不對「烹子獻糜」之事,口誅筆伐。
楊國忠、秦檜、和珅這些人,都將永遠在帳簿中流轉。某些高名望的人所犯下的錯,也不會因他們的名望而就此勾銷,就如海瑞堪稱青天,後人也不會忘記他因執守禮教,將小女兒活活餓死;即使胡蘭成滿腹才華,歷史也不會忘記他曾經有過另一重身分。
歷史,是天地間最大的帳簿,每一筆都寫得明白,躲不掉、賴不掉。這也是帳簿的存在意義。
明人張之象編撰了一部兩百卷的《唐詩類苑》,印出來之前,被一個叫卓明卿的雅賊竊取了其中的一百卷,自編成《唐詩類苑》,引起過不小的轟動。豈不知到了清代,時隔近兩百年,紀曉嵐將這事挖出來,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冷諷得一清二楚。
坦白說,我讀到這則史料之前,根本不知有卓明卿其人,尤其與紀曉嵐這位大文豪相比,他在歷史的長河中,只能算個小卒子了;可犯了錯,一樣無法倖免,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
平凡人也得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呀!落在多少人的眼中,就會有多少本帳:紙質的、電子的、有形的、無形的……一人就是一本帳簿。他們會寫在臉書、微信、部落格上,或寫成短文投稿,或說給身邊的人聽,而身邊的人又各有身邊人。
商太祖成湯說過一句話:「我害怕後世把我的行為當作話柄」,我輩還真得聽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