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敏迪
古人之墓稱「林」的,只有「孔林」和「關林」,「孟林」雖有,卻鮮為人所知。
清人趙翼《孩餘叢考》載:「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獨關壯謬(關羽)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關羽到了南宋才被大興祀廟。原因是當金國軍隊已經兵臨城下之時,朝廷急需一位忠勇的軍人榜樣,作為軍神以激勵將士,關羽就成了宋徽宗的救命稻草。他連續三次追封關羽,最後一次的封號是「義勇武安王」,邁出了由人轉化為神的關鍵一步。
但是,趙翼不明白為什麼清朝特別崇拜關羽,雖然明萬曆三十三年就敕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關羽開始為「聖」。但洛陽的關羽墓一直到了清順治五年,才被敕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林」,始稱「關林」。
《清史稿‧歷代帝王陵廟》載:「順治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三十三年,以壯謬原謚,未孚定論,更命神勇,另號靈佑。」後主劉禪景耀三年追謚關羽為「壯謬侯」,按照謚法:「武而不遂為壯,名與實爽為謬」,也就是空有本領卻沒實際事蹟;雖有盛名,其實難符的意思。
順治皇帝要為關羽平反,乾隆皇帝更為他憤憤不平,《東華錄》中有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的上諭:「關帝當時力扶炎漢,誌節凜然,乃史臣所謚,並非佳名。陳壽又與蜀漢有嫌,所撰《三國誌》,多有私見,遂亦不為論定,豈得為公?」連陳壽也被遷怒了。順治已經降旨改封為「忠義神武大帝」了,而「正史猶存舊謚,陰寓譏評,非所以傳信萬世。今當抄錄四庫全書,不可相沿舊習。所有《誌》中關帝之謚,應改為忠義」,乾隆更要消除前人對關羽的不利影響。而慈禧太后在關林儀門親書「威揚六合」匾額,至今還能看到。
日前讀朱維錚的《走出中世紀》才明白《三國演義》是滿洲文盲權貴的教科書,努爾哈赤一五九九年創立了滿文後,於一六二九年翻譯第一批十多種的漢文典籍,其中就有《三國演義》,一六四九年譯成後,就成了他們的政治教科書。而關羽則成了他們信奉的薩滿教巫術傳統中,秘祀堂子中的三天神之一,入關後神像還供奉於坤寧宮,並在各地大建「武廟」,以致一時鋒頭蓋過了孔聖人。
於是他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因為夠重,不用磨快,殺傷力就夠非同一般了。嘉慶元年鎮壓白蓮教的時候,還製造了一個關羽托夢顯聖的神話。
章太炎看出了其中的某些奧妙,於是他說:「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不除則易世所不能禦,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人,以損關羽之命。」他推論是諸葛亮要除掉他,後來又說責任在劉備身上。他之所以這麼說,反映的還是他濃厚反清意識,並非簡單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