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璞歸真 與森林一起生活的日子 李後璁 |2014.08.17 語音朗讀 148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幾個同學,像是小部落般在森林裡生活著,分享體驗與感受,一起歡笑也一起犯錯,有夥伴在身邊的感覺,很踏實。圖/一起來出版提供 深咖啡色的沼澤, 初見時心裡仍潛藏著對未知的恐懼。圖/一起來出版提供 在這片綠意的深處,是我們的伊甸園。圖/一起來出版提供 文/李後璁 最初以為可能浮現的無聊感,卻在純粹原始的大自然包圍中, 慢慢轉化……我發現團體裡話題改變了,不再是討論著欲望或過去, 而是開始思考「現在」要做些什麼。 在美東已經待了三個月,紐澤西一開始的冷峭表情也隨時間慢慢轉化,原本呈深棕一片的大地色澤,漸漸染上春夏繽紛的多彩,夜裡的泥土不再帶著脆寒的冷意,而開始有了一絲被喚醒似的暖。 幾個禮拜以來的生活簡單又充實,周遭永遠有數不盡的事物等待去發掘與學習,而每個當下都可以自由選擇:是要去沼澤用自製的骨頭釣鉤幫晚餐加菜?還是要找尋這個季節大地所供應的時令生鮮蔬果?抑或在暖洋洋的陽光裡,脫去文明的束縛在仍帶寒意的沼澤裡擁抱清涼……每一刻都是自由,每一刻也全然地負責。 一開始,其實對沼澤是有點懼怕的,不喜歡那深度至膝又帶腐味的濁泥,那看不見底的深咖啡色水澤更讓我有種對未知的莫名畏懼,從電視電影裡學到的,這不就是鱷魚或水蛇的巢穴嗎?更別提若是在台灣,這種環境下水蛭要多少有多少……但看著夥伴一個個沒事人般的走進沼澤,我也硬著頭皮踏進那觸感不討喜的泥地,隨著愈走愈深,未遭人為破壞的景色對我們顯示了自然的魔力:岸邊滿布動物活動的痕跡,野兔與浣熊的足跡顯示這是牠們的家園,近距離接觸許多愛唱歌的青蛙鄰居,手指上還停了隻喜歡人類的蜻蜓,當牠輕盈飛走時,似乎也帶走了我對沼澤的不喜與擔憂……開始能喜歡與享受這裡。 我很高興自己又跨越了一個舒適點,再次看見更多的可能性。原來,最能傷害與阻擋人的是源自恐懼的想像力,能鼓起勇氣去體驗,真好。 當恐懼不在時 當恐懼不再遮蔽心與五感,我更學會了觀察:哪處的水潭會有動物藏身?如何觀察並學習牠們的生存之道?水芋偏好生長在哪?烏龜在豔陽天會去何處曬太陽?鹿群是否每天都到此地飲水?哪裡藏有危險的動植物?觀察時間愈長,愈能理解慣性思維有多可怕,無法想像過往想像力所帶來的「恐懼」,究竟阻礙了多少可能的新奇與體驗? 除了觀察與打開心胸,我也學習到許多與自然互動的技巧,例如沒有學會潛行,就不容易在松林裡巧遇鹿群,牠們總是三三兩兩地停駐在林地裡,不時仰起秀氣修長的脖子,豎起精靈似的大耳聆聽,若你不慎發出任何一絲小小聲響,就只能看見身影轉瞬隱沒在林中,最多是晃一下尾巴後的優雅跳躍,徒留偶然卻美麗的遺憾邂逅。 在林地裡我們也學習採集,隨著氣溫漸暖,含苞待發的植物充滿生機。在樹穴撿起數顆褐裡透紅的橡木果實,那是去年松鼠一家遺忘的冬天食糧吧,咀嚼起來帶有苦澀與些微甘甜,飽含能量的味道,配上水芋與烏龜蛋,正好是一鍋鮮美濃湯。是啊!這一般人不喜親近的沼澤泥地,不但能供各種生物居住,還是一處美好與富足之地。 在這裡沒有為人類代勞的現代科技,如果沒有行動就不會帶來改變,沒有採集或漁獵就沒有食物,沒有撿拾足夠的柴火甚至連飯都沒辦法煮,只能配著儲糧果腹或早早睡去。但很奇妙的,隨著日子過去,一開始想念科技與便利的感覺慢慢消褪,隔絕了電視或網路等等的影響,最初以為可能浮現的無聊感,卻在純粹原始的大自然包圍中,慢慢轉化……我發現團體裡話題改變了,不再是討論著欲望或過去,而是開始思考「現在」要做些什麼;沒有了外在雜音,思考的時間變多了,意識到自己不知多久沒有如此平靜,但愈是定靜,心情反而益加高昂,愈是集中此刻,愈能發覺周遭有多少平時被忽略的細節,當思緒愈是簡單感官卻益加敏銳,那是種初次發現的奇妙體驗。 有時夜裡會依稀聽見動物們沙沙的腳步聲,彷彿眾人入睡後,偷偷群集在營地開起了宴會,浣熊與黃鼠狼似乎在跳舞,而松鼠小小的腳印在草叢裡零星忽隱忽現,今晚你們也有宴會嗎? (摘自《阿拉斯加歸來》,一起來出版) ■作者簡介 李後璁 重尋人與自然連結的大地生活家。一位在醫院工作的放射師,一趟追尋玄奘取經路的單車旅行,體悟「回歸自然」的人生哲學。二○一二年脫下白袍,前往美國紐澤西州追蹤師學校,學習傳承自美國阿帕契印第安族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智慧。經過荒野的淬鍊,完成重生與回歸的追尋後,立願回到家鄉,將所學回饋給孕育自己的土地,引導人們感受自然裡陪伴與支持的力量。另著有《白馬換鐵馬》。 前一篇文章 扣準時機 皮蛋與人生 下一篇文章 走出情傷 人們錯把愛情當救贖 熱門新聞 01【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2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3【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4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5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2025.05.1106【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07社論--脫中入美的經濟難關2025.05.1108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09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10科技傳母愛 點亮盲母新視力2025.05.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認識身體】臭皮囊【透視親子關係】在責任和歉疚感之間【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投向媒體】避免更多受害者【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