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明
據說皮蛋好不好吃,和醃製的時間有很大的關係,醃製二十八天到三十天是最恰到好處的,蛋清口感有彈性,如「果凍」般,蛋黃則是溏心的,滋味香濃潤滑,時間短了皮蛋凝結度不夠,時間長了又容易乾澀。
其實不止是皮蛋,許多食物的滋味都和時間有關,先不說加工過的食物,單說食材的挑選,也有明顯的季節性,瓜果蔬菜不用說,雞鴨魚肉也有季節性,鴨和鵝在清明和重陽前後最好吃,文蛤蟶子瀨尿蝦在春季最肥美,魚則是鄰近產卵期前最好吃,此時的魚肥碩結實,肉質中穀胺酸升高,所以味道特別鮮甜。
想想人生中許多事也是如此,十幾二十歲當努力求學,二十幾三十歲不妨談談戀愛,尋找人生伴侶,四十幾歲家庭事業逐漸進入穩定期。年輕的時候,父親就告訴過我,人生當做什麼事的時候就做什麼事,錯過了時間再想做,不但困難加倍,做起來味道也不對了。偏偏我在四十歲了才又想起念書,好友J在四十歲時則惦記起該談戀愛,等我終於從學校畢業時自覺折騰得狼狽不堪,而 J 依然在失戀中積累別人二十歲時就已經明白的道理,我們都在絕佳時間流走後,才想起要做當時錯過的事,難免力不從心,事倍功半。
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不但效果好,所投注的時間和收穫也成正比,當年父親告誡我的話,現在我也提醒著學生,認清階段性任務,時間長短也要掌握恰當。好比讀書,大學讀四年,回想起來特別使人眷戀,要是讀六年還不能畢業,歹戲拖棚只會使人不耐煩。談戀愛也一樣,適合的對象在恰到好處時計畫結婚,不適合的對象在恰到好處時準備分手,才不會徒生怨尤,適合的拖久了可能失去結婚的衝動,終至不了了之;不適合的拖久了往往憤恨倍增,終至反目成仇,朋友也做不成。有如醃製過久的皮蛋,失去原本的嫩滑,只剩下難以下嚥的乾硬。
喜歡甜品的人,大概都知道核桃酪、芝麻糊好不好吃,選料之外,就看火候了,火候的掌握又和時間脫不了關係,煲湯的時間要足,炒青菜則要火大手快,各有不同,掌握得宜,才能盡得美好滋味,料理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
(摘自《酸甜江南》,九歌出版)
■作者簡介
楊明
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佛光大學文學碩士,擁有多年編採工作經驗。二○○三年考取四川大學博士班,放棄台北熟悉的媒體工作,遠赴大陸四川,重拾學生身分。二○○七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客居杭州講學,現任教於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
她的文筆細膩,以其獨特的都會女子眼光對於時事的觀察有著更深一層的體悟;旅居大陸十餘年,遊山川名勝,訪名家故里,嘗南北料理,對於兩岸三地的生活型態與現行價值有著極為敏銳的省思。文章散見於各大報紙,曾出版有《城市邊上小生活》、《從今往後》、《夢著醒著》等散文、小說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