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頭盔冠習稱「頭戴」,種類繁多,可別分為硬盔和軟巾兩種。
硬盔係牽粉線於厚紙摺成的盔帽上,成圖樣後貼上金箔,綴上絨球和珠子;軟巾則於綢緞上繡好圖樣,黏於剪裁好之硬紙板,燙平摺成帽式後,再盤上金絲、鑲珠綴玉,配以絨球。
常見之頭盔如下:
硬盔:帝帽(皇帝所戴)、平天冠(列國諸侯)、蝦尾盔(九千歲)、太子冠(太子)、大鳳冠(正宮娘娘),小鳳冠(皓命夫人)、黑貂(包公、曹操所戴)、相貂(宰相)、金貂(年高位尊之官)、國老貂(又稱侯帽、有爵位之武將所戴)、帥盔(元帥)、蕃帥盔(蕃元帥)、螺盔(蕃將)、關公盔(綠色為關公所戴)、白色為岳飛、趙雲所戴)、蓮花盔(蕃將、張飛、周倉所戴)、二郎盔(二郎神或將軍)、虎盔、獅盔(副將或御林軍)、虎吶盔(滑稽之武將)、尖翅(高級文官)、四角翅(次級文官、紅色為狀元所戴)、圓翅(丑官及位卑之文官所戴)、監帽(太監)、五佛帽(佛或高僧)、束髮冠(表示束髮時戴),張魁帽(七爺和八爺)。
軟巾:文生巾(文生)、漢文巾(窮書生)、暢舍巾(丑公子)、七星巾(道士、軍師)、馬爺巾(員外)、南戰、北戰(副將)、斜邊巾、金蒼笠、釜頭巾、六角巾、寸仔巾、四寸巾(英雄或綠林好漢)、武生巾(武生)、旗牌巾(旗牌官)、道巾(修道人)、雜役帽(雜腳仔、七腳仔)、清官帽(清朝官)、清總兵帽(清朝總兵)、碗帽(清朝百姓)、蕃帽(蕃兵)、散髮(落難、鬼魂、脫帽時所戴)、合掌帽(和尚)。
硬盔和軟巾的分法是便於分別,事實上,硬盔也可以用軟巾來戴,如軟巾中也有帝帽、平天冠、太子冠、帥盔……演師也沒有硬性規定戴硬盔或軟巾。
通常習慣上若用硬盔演出,則這齣戲大部分角色都戴硬盔;若戴軟巾演出,戲中大部分角色皆戴軟巾,取其一致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