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慧茹
窗外狂風暴雨,易如在忙碌的園藝生活中,總算有時間靜下心來思索,她這一年多來的改變,從教師的角色轉換跑道,做起園藝的工作。愛花草的她,文弱的她,不可能拿起鋤頭下田去,所以她想,種種幾盆花草,在家裡欣賞,應該就足夠了吧!可是因緣是那麼奇妙,從喜歡變成一份工作,而且愈做愈得心應手,這是她始料未及的。
之前上過幾個月的培訓,是針對有機農業的,在似懂非懂中,去做園藝義工,一點一滴把知識變成經驗,「低頭看花笑,跪地聞草香」,就這樣易如走進園藝的世界,愛上這份工作,發現要學的事物何其多,她把照顧植物,當成照顧學生一樣的心情,然後她深知花草有情,當她用心呵護這些植物時,這些植物也會用美麗來回報她。
「園藝與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接觸的對象不同,一個是人,一個是植物,人會生病,植物也會得病,人需要修正行為,植物要長得健康,花開得美,也需要修剪整理。」明海一邊拿著長剪刀,俐落地修剪,多日來因大雨的澆灌,徒長蔓生的枝條,一邊告訴易如。
不到幾分鐘,地上已經堆滿剪下的枝條,易如邊收拾,邊聽著明海的指導。幸虧有明海從旁提醒和教導,使易如在園藝的工作上,漸漸有了心得,也開始動手修剪枝條,從一開始,腦中記得明海提示的修剪要訣,把樹木修剪得十分整齊,卻不夠自然。
有一回,易如試著修剪桂花,她心中默默記得明海教過她的修剪要訣,因為初次動手,易如看著修完的桂花,覺得枝條太稀疏,顯得有些空洞,她不禁停下手來,她有些不安,她想還是等明海來看看吧!
明海看了之後,笑著說:「每種植物各有不同的成長樣貌,就跟人一樣,不同的人,我們需要有不同的方式來教育他們,不可能同一種規則,適用不同的人吧?」
明海最早示範給易如看的是,九重葛的修剪方式,由於九重葛的枝葉較細,長得相當茂密,可以將許多的枝條大量修剪,形成平面的造型,也不容易讓整棵樹顯得光禿禿,但桂花就不同,桂花的主幹和枝葉,比較鬆散,修剪樹型需要巧思。當每一刀剪下時,想的不只是修剪的規則,還要有審美觀。每一棵樹都各具姿態,要如何把握這棵樹的樹型,讓它呈現最美的樣貌,這就需要修剪者的用心。
易如聽明海這麼一說,還是感到有些茫然,於是每天她試著修剪幾棵,慢慢找出每棵樹的神態,她不求快,現在的她就像是一位藝術家,在雕刻一件藝術創作。每一棵桂花,都是她需要運用技巧,加上自己的藝術眼光,讓每一刀,都能把桂花的美,更細緻地表現出來,所以當一棵桂花擺在她眼前,到底哪一支枝條要修?哪一片葉要剪?就變成她必須好好思考的事,因為她的經驗不足,她只能細心地動剪,輕慢不得,有幾次,她發覺留下某些枝條,可能會更好,她就會在剪下一棵桂花時,多留意。
在一次又一次的修剪中,易如總感到不滿意,可是她還是不太能掌握其中的祕訣,後來多次觀看明海的修剪,終於懂得明海真正要教她的,不是高超的技術,而是啟發她的心靈世界。明海說修剪每一棵樹,不是只看現在,還要預想這棵樹的未來,會長成什麼樣?或是照顧者想要這棵樹塑成的造型。所以從每一棵樹的形狀,就能看出照顧者的心境。
易如是初學者,她在修剪的過程中,想的只是書本中學來的,或老師教她的訣竅,透過一些方法來修剪,她並沒有跟植物交心,當她修剪愈加熟練時,她可以有較多的心思,來考慮其他,這時明海不斷提醒她的話,才有了作用。
明海其實一直告訴她,她修剪的樹型太過呆板,但問題在哪裡,明海也說不上來,只有不斷親自修剪示範,讓易如從中心領神會。最後易如想到「神乎其技」的關鍵在「神」。經常我們從別人身上能學的,只是技巧和規則,剩下的部分,就得靠自己的內心世界來展現。一個修行者所呈現的作品,絕對是令人驚豔的,因為那來自悟道者的禪心,與一個工匠所做的工藝品,想表達的境界,是千差萬別的。
這讓易如想起,曾經和一群法師、師姐,請藝術家來教授捏塑像,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的經驗,但作品卻令人刮目相看,當時易如沒想太多,經過這段園藝工作,她才領會到,作品的好壞,有時不是技巧的優劣,反而心靈世界的感動人心,有時更重要,因此易如體悟到唯有以禪心,來照顧她的花草,才能突破技巧和規則,和植物做深層的對話,針對各自不同的特質,量身定做,展現最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