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中職特色招生被批為「假特招」。教育部決定明年大變革,仿效今年美國教改,取消選擇題,改考非選擇題。其實聯考時代就有問答題、申論題。
美國二○一一年研究發現,孩童創造力下降,一九九○年以來愈來愈缺乏產生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創新構想能力。學者認為考試及「唯一正確答案」的影響,削弱了孩童的創造力。
去年八月美國調查發現,通常被指責過於規範化的「標準化考試」,卻受到多數家長支持,認為是衡量學生的有效途徑,四十五個州和華盛頓特都區已實施「標準化考試」。
今年二月,英國副教育大臣莉玆特魯斯到中國觀摩。因去年底「國際學生能力與評量複製」(PTSA)測試,上海學生的數學能力第一名,英國則沒進入前二十名。特魯斯說難以想像,上海小學生能熟練運用九九乘法表。三月,英國就宣布,要從中國引進數學老師赴英支援教學。
但中國人並不沾沾自喜,一位重點中學校長批評「考試領導教學」,說秘訣是一年做完別人三年才做完的試卷。這與台灣類似,可預知「老招」會重現江湖,補習班或參考書一樣可以考前猜題,再讓學生背誦,反覆練習。
英國到中國「取經」引起討論,《泰晤士報》提醒:學習中國數學教學時,不可全盤模仿。大陸網友也質疑:「反復枯燥的講解和練習,外國人會願意做嗎?」
蘇格蘭去年六月教改,十六歲以前沒有任何考試。英格蘭如同美國,偏重於量化,用「標準化考試」判斷優劣。蘇格蘭則鼓勵學生在不同學科間建立連繫,重點放在辯論與研討,不死記硬背。
今年七月英格蘭一位小學校長寄公開信給學生,強調考試成績並不能真正評估每個人的潛能,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出卷、閱卷的人並不知道你們會兩種語言,會玩樂器,會跳舞,畫畫,會寫詩,唱歌,放學後照顧弟妹。」
十二年國教強調五育並重和適性揚才。但適性揚才就不能五育並進,全人教育更不可能,能有幾人是「全才」?中研院士許倬雲天生小兒麻痺,如因體育、沒當義工在「比序」被刷掉,台灣就少了一位傑出歷史學家。歐本海默寡言孤僻,不善社交,沒當過班級幹部,卻是當代了不起的科學家。
教改希望降低「對分數的計較」,走向「對能力的提升」。但「比序」斤斤計較於一分兩分之差,連填錯志願都要扣分,這可能是適性揚才?
法國高中會考必有哲學,今年科學組題目包括:「藝術家是作品的主宰嗎」,或評論笛卡兒著作《導向思考的規則》的文章:文組題目是:「作品能教育我們的感知嗎」,或評論哲學家波佩爾《客觀知識》一書的選文。經濟社會組題目是:「只要有選擇,就是自由嗎」,或評論作家艾倫特《人的處境》一書的選文。
法國哲學會考,閱卷老師想必無法全部公平給分,但重點不在這一兩分,而在受過哲學訓練、懂得寫申論題的學生,成年後無論進入哪個行業,都不會以簡單的二分法來思考,這可以避免很多政治、社會的紛爭。台灣需要的正是培養有思考力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