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松「漢聲巷」守護民間傳統文化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2014.08.10 語音朗讀 763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黃永松穿印有北京字樣的T恤,一派輕鬆。 圖/鄭瓊中 吳美雲(左)和黃永松執著文化保存工作無怨無悔。圖/徐開塵 黃永松應同樣志在推廣中華文化的「陳悅記基金會」之邀前往演講,右為該基金會創辦人陳玠甫。圖/林則宏 黃永松在北京成立的漢聲辦公室,擺設風格一如其在台北的辦公室。 圖/陳宛茜 黃永松(左二)和總編輯吳美雲(右)與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右二)、文化局長廖咸浩(左)一起為漢聲雜誌社譽揚揭牌「一柱銅筆」。 圖/周文郁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從二十七歲擔任《漢聲》雜誌美術編輯與「民間文化」總策畫,黃永松用他四十年歲月,跟著民俗田野調查工作小組,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再跨海登上中國大陸的黃土高原,足跡遍及福建、浙江、雲南、四川、貴州、新疆、西藏……向傳統手藝人、兒童教育專家請益,留下珍貴民間藝術紀錄,也出版《漢聲中國童話》、《漢聲小百科》等膾炙人口的童書。黃永松說:「我們是幸運的,能夠認識到自己民族傳統的無比精采。」 在北京漢聲巷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的辦公室裡,黃永松七月中旬接受新華社記者的專訪,只見他盤腿坐在椅子上,滿頭白髮,手拿蒲扇,談著他過去四十多年為了留下珍貴民間藝術紀錄,奔走兩岸的心得,「我們是幸運的,能夠認識到自己民族傳統無比的精采!」 創刊後十多年的時間,黃永松跟著民俗田野調查工作小組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一九八七年,兩岸政策鬆綁,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漢聲」也跨過台灣海峽。「和許多人到大陸投資不同,我們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就是守著傳統的民間文化。」黃永松說,「我們回到文化母體裡,親自目睹、親自行走、親自交流。」他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家』,我們要常回『家』看看,我們要有『家』可回。」 於是,從陝西、山西、福建、浙江,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西藏……今年已七十一歲的黃永松,陸續走訪了大陸九個省的十幾個縣市,仍放不下鄉土文化遺產搶救的工作,他說:「漢聲雜誌是以搶救自己民族、中華民族這個傳統民間文化為主的雜誌,既然要搶救,就必須是有計畫的,每一項都按照計畫來做,才能達到搶救的效果。」 傻勁力挽印染作坊 一件事能堅持多年不變,這份工作已不只是「工作」,而是一份「信仰」。曾說過「年過古稀的農民還在土地上耕種,我也可以繼續做田野調查」的黃永松,始終認為,傳統民間生活是可觸、可感、可親、可愛,活生生的文化之寶,了解它,吸收它給予的營養,必能改善目前的文化狀態,建立更合理的新生活。 因為工作的需要,現在他超過一半的時間待在大陸,大江南北,愈跑愈有精神,一接觸到中華傳統文化,他還是非常興奮,深有「不知老之將至」的感受。而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最令他感動的,就是他到浙江溫州山村裡做藍印花布「夾纈」的系列報導。 當他採訪完畢準備離開時,夾纈作坊的老闆卻告訴他,由於夾纈的製作過程非常繁瑣,現代人又很少再使用這種布藝,因此,決定要打掉染缸。黃永松聽到楞了一下,問老闆一定要打掉不可嗎?「這裡有可能是中國現存的最後一個夾纈作坊。」但老闆說活不下去了,沒有辦法。 黃永松說:「我一直動腦筋,後來問老闆可不可以多做一段時間呢?他說可以,但要有人買布啊!我那時候就非常衝動的告訴他說,我來買可不可以?他說黃老師你買了幹嘛?我說我就是要買。他說要買可以啊,當然可以啊。我當時毅然決然的就跟他定了一年的貨。」此話一出,老闆問黃永松:「你知道一年的貨有多少條夾纈?」是一千條!但黃永松仍不退縮,當下還是跟老闆訂了一千條的夾纈。 回公司後,他在《漢聲》雜誌出版的《夾纈》一書首篇,寫下名為〈千條夾纈〉的聲明,呼籲訂戶和朋友都來認購夾纈,共同挽救這即將失傳的民間工藝。沒想到,這個聲明引起國內外紡織界的轟動,全世界的專家與學者都找到《漢聲》雜誌,想去參觀夾纈作坊這個地方,了解這種失傳千年的工藝。也因為有黃永松這一股「訂購千條夾纈」的傻勁,當地的夾纈製作直到現在仍欣欣向榮。 把老東西當傳家寶 為了有計畫的做好鄉土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漢聲在各地成立了工作站。「我們把中華文化視為整體面對,不分兩岸,沒有海峽的分隔。」黃永松說,看到許多傳統文化面臨消失,心裡著急,「我們要努力地用搶救的心情去做事。」把每一樣「老東西」都當做傳家寶,而且需要兩岸的朋友一起完成。 一九九○年開始,漢聲也長期贊助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師生開展田野調查,進行「楠溪江中游鄉土建築」,也與東南大學合作成立中國民間藝術研究所,每年贊助聘請民間藝人駐校教學。 為了深耕大陸,漢聲在北京東北二環附近成立「北京漢聲巷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至今已十年。 「火紅的剪紙、威武的門神、憨態可掬的泥塑,筆意雄健的楹聯、鏤空的木質窗櫺、樸素的藍印花布……處處洋溢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典型的文創企業風格。」新華社記者如此寫著對於「漢聲巷」的印象。 黃永松說,公務之餘,他還忙著許多公益事務,四處奔波,但樂此不疲:「我馬上要去安徽大學做一個講座,之後還得去四川、浙江。大家對文化愈來愈重視,我很樂意幫一點忙。」 彎腰低頭 向「書香」禮敬 在北京「漢聲巷」的展示室裡,出版成果整齊擺放,從民間美術到手工藝,從學術專著到兒童讀物,還有「大過新年」海報書、門神與風箏譜筆記本,還有各式文創商品,從土布藍衫到米麵小吃,結合台灣烏龍茶和庫淑蘭剪紙藝術的「漢聲巷袋茶」……據《金陵晚報》報導,最快八月中旬這些饒富特色的文具、禮品與生活用品也會在南京出現。 報導中說,漢聲在南京開書店,店址就坐落在老門東的主街上,面積大約三十坪,進門有一組拐角書架,書架下方有一道高約一百六十公分的店門。黃永松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希望每個進店的人放慢腳步,彎腰低頭,向「書香」禮敬。他說,現代人總是對手機等電子產品低頭,卻忘記向傳統文化、智慧致敬了。而除了南京的書店,黃永松參與策畫的寧波慈城「天工之城」,與地方政府、民間手工藝人和廠商合作,推動民間手工藝的復興。 先有興趣 再談能力 近年來,漢聲以過去四十年的文化深耕經驗,將中國民間美術與工藝化身為各項創意產品,讓現代人親炙民間工藝大師的智慧,感受鮮活民間魅力。但或許是走過四十年的艱苦田野調查之路,黃永松提到時下正夯的文創產業,總說所謂文創,「必先要吃透祖先的智慧,才能讓傳統文化的營養發生作用,只擷取了一些外在象徵式、形式,創作必然膚淺。」 對來訪的陸媒,黃永松從不諱言「在經濟上很辛苦」,也心疼同事。有一年《城市畫報》記者直截了當問:「工作人員的淘汰率是多少?」黃永松回答,大約是三分之二,二十個最後只會留下五、六個。但留下的人都有吃苦的準備,「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他說,「只要把事情做好,就發現有一些掌聲、一些呵護,支援你過了一關又一關。看到自己的足跡,就會有繼續踏實邁步的動機。」 像是《曹雪芹風箏譜》的專題,前後做了九年,「那是因為我們找到了費保齡先生,讓先生照著古譜重現,他畫就畫了七、八年。」在這麼長的過程中,儘管希望工作小組能穩定,但是仍有人最後改變了、耐不住了,跳槽到別的地方。黃永松說,這是很自然的狀況,因此選擇工作夥伴,他從沒把「能力」擺第一,而是看重「興趣」,「從事這個工作挺辛苦,薪水也不高,要先有興趣,再談能力。」他說,這麼辛苦的工作能堅持得下來,那這個年輕人就很難得了。 小檔案 黃永松,1943年生,桃園龍潭客家人。畢業於國立藝專,主修雕塑、自修現代藝術,喜愛攝影與電影。1967年他的藝術作品《當》,代表台灣被選入「1950—1980年代全球觀念藝術起源大展」。1970年加入創辦《漢聲》雜誌的行列,黃永松負責美術編輯與「民間文化」總策畫至今。 為了記錄蒐羅民間藝術,黃永松跟隨《漢聲》團隊走遍台灣鄉鎮,1987年兩岸開放,團隊跨海探訪民俗活動、採集民間藝術。2006年5月22日美國《時代》雜誌製作「亞洲之最」專題報導,將《漢聲》選為「行家的出版品」(Best esoteric Publication),獲獎理由是:「以主題式的調查研究與報導,為東方民族與未來人類建立文化基因庫,因題材而展現不同設計,而且打破雜誌封面設計的制式,賦予每個主題不同樣貌。」同年6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評選「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黃永松也獲此榮譽。 2006年11月漢聲雜誌社接受台北市政府譽揚,在台北市八德路四段七十二巷的漢聲社址,設置雕刻家朱銘作品「一柱銅筆」,並將社址一樓開闢為人文空間,做為推廣傳統文化的據點,活絡社區。 2013年由黃永松主編《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簡體版於北京發行,該套書包含三百六十二個中國民間故事和八百四十三幅傳統美術配圖,1982年曾在台灣榮獲「優良圖書金鼎獎」;1983年在新加坡出版的套書版本獲得年度「最佳圖書金牌獎」,黃永松因這套書的插圖和美術設計,榮獲新加坡「最佳圖書美術設計首獎」。 前一篇文章 韓 寒 不談夢想 只做喜歡的事 下一篇文章 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 許家印 房地產龍頭 擅長激勵人心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6【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 作者其他文章2016兩岸10大亮點人物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屠呦呦 青蒿素是中醫給人類的禮物暴風科技CEO 馮鑫不做土豪生活極簡 積極找尋網路牛人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 從製造轉進餐飲之路巨人網絡創辦人 史玉柱 創業起頭 凡事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