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蝕狀皮萎病一開始是毛囊角化丘疹,漸漸的出現網狀或蜂巢狀的坑洞。
圖/劉權毅醫師
文/劉權毅
最近精神科的同事轉來一名國中生病人給我,轉診單寫著小悠因為常常被同學笑她的臉坑坑疤疤,長期以來缺乏自信,畏畏縮縮,家長都擔心小悠快得自閉症了。我看著小悠的臉,五官很清秀,眼睛很大,可是兩個臉頰有對稱性的不平整,是一大群的凹洞融合成一片,很像風乾橘子皮,或像是一張濕掉的衛生紙皺皺的黏在皮膚上。臨床上還有人形容像是蠶寶寶啃過的桑葉或是蜂巢狀的皮,不管是哪一種形容詞,都很生動,但都對病人造成極大的困擾。
原來,小悠臉上患的是一種屬於萎縮性毛孔角化症的病,叫做「蟲蝕狀皮萎病」。這是一種罕見的毛囊疾病,不會傳染,也不是臉洗不乾淨,更不是被蟲咬。
蟲蝕狀皮萎病通常在青春期前(五至十二歲)出現,少數則青年期才發病。最常出現在臉頰、耳前、額頭及手臂,一開始是毛囊角化丘疹,漸漸的出現網狀或蜂巢狀的坑洞,仔細看會發現毛囊堵塞或摻雜點狀凹陷,背景則是淡淡的一片紅疹。
這個病大部分是偶發,少部分則經由遺傳得到(體顯性遺傳),雖然不太會影響健康,但常會愈來愈惡化 。
治療蟲蝕狀皮萎病相當棘手,初期可先嘗試用外用A酸、類固醇,然後加上冷凍療法或磨皮等治療。另外,有幾個零星治療成功的報導,譬如使用百分之三十五三氯醋酸(TAA)合併百分之零點○五A酸作化學換膚、用二氧化碳雷射(針對萎縮較嚴重者)、脈衝染料雷射(針對紅疹明顯者)或口服A酸(針對發炎顯著者)。
特別提醒大家的是,臉上看起來坑坑洞洞的並不是只有蟲蝕狀皮萎病會這樣。有任何疑問應求助專業醫師,勿聽信偏方或亂塗藥,以免花大錢又受罪。
(作者為延吉美皮膚專科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