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光擔任光華號列車長三十年,對於即將引退的老朋友十分不捨。
圖/張水光提供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為了十五日光華號列車(DR2700型柴油車)的「畢業巡禮」,台鐵局請出花蓮段資深列車長張水光負責車勤任務。
五十八歲的張水光擔任光華號列車長已三十年,談到即將引退的老朋友,他說:「光華號代表了台灣鐵路發展一段重要歷史,相信台鐵對它會有很好的安排。」但同時身為鐵道愛好者,張水光建議:「與其靜態展示,我認為可以將它轉型為團體包車,在固定的路段繼續行駛,相信會吸引許多鐵道迷和喜歡懷舊、慢遊的民眾搭乘。」
張水光二十四歲就進入台鐵服務,民國七十二年北迴鐵路通車後,他從基隆七堵調度場調至花蓮擔任列車長,從此與光華號結緣。張水光說,光華號從西部移往東線,一開始是行駛板橋到花蓮區間,後來延伸到台東;台鐵機廠移往樹林後,又往北延伸到樹林;之後再「縮編」到僅行駛花蓮─台東。而車種也從「對號特快」變成非對號的「普快」車。每一次轉變,都代表台灣鐵路交通發展的進程;不過這次是要「退出江湖」,令人不捨。
張水光笑稱,他是東部幹線「曝光率」最高的列車長,多年來遭遇形形色色的旅客,也和許多人建立了深厚友誼;他說:「火車是搭載人的工具,這些人也構築了我在光華號的重要回憶。」其間揉合酸甜苦辣各種滋味。
觀察乘客神色 預防憾事
張水光表示,光華號還是對號快車時,一次南下的勤務,他在巡視車廂時看到一名男子站在列車出入口處,車門開著,因為當時火車不是電動門,許多人喜歡在車門口吹風、看風景,他不以為意,只提醒對方要注意安全,對方則回了他一句:「你不要一走了之。」
由於還有勤務,加上當時車門開著,風大,張水光聽不清楚,就繼續往下個車廂執勤去了。過了不久,乘客著急地跟他說:「有人摔下車了!」直覺反應讓張水光立刻跑到車門查看,剛剛那個人果然不見了。研判摔落地點應是在福隆到瑞芳間隧道,張水光馬上回報勤務中心。幸好最後順利找到該名旅客,雖受重傷但無生命危險。
張水光說,到現在他偶爾還會夢到當時情景,彷彿還聽到對方的說話;也一直自責如果當時多和對方說幾句話,或許事情就不會發生。後來他在執勤時,便會特別觀察乘客神色,如果稍有異樣,就會多留意,預防類似的憾事發生。
美籍鐵道迷 攝珍貴史料
除此之外,當然還是以美好的記憶居多。張水光說,美籍人士安有仁(Loran Aandahl)從小跟著父母到新竹傳教,因為很喜歡東部,常常搭東線火車旅遊,兩人因而結識,相交至今已二十八年。安有仁後來返美定居,他倆仍時有連絡。兩年前,張水光赴美探視弟弟,還專程到安有仁家中拜訪;安有仁每次「返台」,也會找張水光敘舊。這次台鐵大改點,張水光也準備了新的時刻表,要寄到美國給安有仁。
張水光說,安有仁是一位鐵道迷,他住在台灣期間拍攝了許多鐵道的彩色照片,在當年戒嚴時期這是被禁止的,且彩色正片十分昂貴,益顯這些照片的珍貴。
二○一○年,安有仁應文化局之邀,在《軌跡歲月:花東鐵道情懷2》一書中發表一篇文章,也觸動了他將早年拍攝的照片集結成書的念頭。二○一一年,安有仁的第一本台灣鐵道寫真書《The Taiwan Railway:1966—1970》出版,立刻造成轟動;隔年又再出版《The Taiwan Railway:1971—2002》。書中常能見到光華號的身影;這兩本書也成了見證台灣鐵道發展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