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阿茲海默症不再只是疾病,而是社會問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與記憶研究所講座教授兼所長、中研院院士蔡立慧昨天以「腦神經科學」為題發表演講,她表示失智症研究為重要趨勢。
蔡立慧指出,失智症是腦神經失去連結功能,無法順利讀取儲存在腦中的記憶,造成老人忘記本來具備的能力。腦神經和其他人體細胞不同,損壞後無法修復,失智症主要集中在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年齡愈高發生機會愈高,八十歲以後發生率超過百分之四十。
蔡立慧曾在一九九九年發表阿茲海默症突破性研究,有別於過去研究聚焦於腦神經變化,她發現在小鼠P30蛋白可分化出P10及P25,若使用P25抑制劑或DHAC藥物,可明顯恢復記憶力及認知功能,新藥已進入人體試驗。
蔡立慧指出,電療可望成為新興的治療方式,研究發現,一周一次在小鼠海馬迴某區段進行一分鐘電療,可讓小鼠維持兩周的記憶力,但運用在人腦仍在研究階段。 她說明,電療治療主要是利用微量電流電擊腦神經中的接合點,活絡失智症患者的腦神經,進而加強患者的記憶力。
蔡立慧預估未來十年有機會出現能治療或減緩失智症的藥物,或直接使用微量電擊腦神經,讓腦神經活絡,改善失智症。她也表示,不期望治癒失智症,只要能延緩失智症發生年齡,讓腦和人體其他器官一起老化,就能大幅降低醫療照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