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北美大地】 黑腳三趾鷗 築巢於危崖 文/林心雅(Hsin-ya Lin) |2014.06.29 語音朗讀 192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圓島東北崖壁與龍脊之間飛著數不清的黑腳三趾鷗。圖/林心雅、李文堯(Wen-yao Li) 在圓島東北崖壁與龍脊之間飛著數不清的黑腳三趾鷗。圖/林心雅、李文堯(Wen-yao Li) 在圓島東北崖壁與龍脊之間飛著數不清的黑腳三趾鷗。圖/林心雅、李文堯(Wen-yao Li) 黑腳三趾鷗滿心期待小寶寶出生,孵化時間約24~28天。圖/林心雅、李文堯(Wen-yao Li) 小寶寶是白色的,躲在媽媽白腹中,不易被敵人看見,親鳥也定有一隻留在巢裡守護。圖/林心雅、李文堯(Wen-yao Li) 這對小倆口不知在親嘴還是拌嘴,看起來很幸福,一起守護危崖上的家。圖/林心雅、李文堯(Wen-yao Li) 黑腳三趾鷗比鄰而居,把巢築於陡峭危崖間的景象。圖/林心雅、李文堯(Wen-yao Li) 文/林心雅(Hsin-ya Lin)圖/李文堯(Wen-yao Li) 育雛巢數以萬計 在阿拉斯加西南、偏遠孤立的圓島 (Round Island),除了幸運的看到吸睛迷人的可愛海鸚,還發現了島嶼北側的觀察點 (Observation Point),竟有不計其數的黑腳三趾鷗築巢於東北崖壁間。 那個觀察點位在毫無遮蔽的懸崖邊,下方即是萬丈深崖,與海面的垂直落差達數百公尺。走近崖壁,發現距離愈近,海鳥的叫聲也愈聒噪,臨場音效吸引人忍不住加快腳步想一探究竟。 走到步道盡頭,再往前一步就要掉下深海了。小心探出身子,往左側懸崖望去,見到許多海鳥在峭壁間飛來飛去,邊飛邊叫好不熱鬧。再定睛一看,背光陰影裡,有一整片極其陡峭的崖壁,居然蹲坐著無數的三趾鷗,其間還混居好多的海鳩。 「哇,好多鳥窩啊!」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這頭到那頭,密密麻麻不計其數。生平第一次看到這般數以萬計的海鳥育雛小窩,不禁瞠目結舌,真是太壯觀了! 北國的稀有迷鳥 據說這種被台灣歸類為稀有迷鳥的海鷗,主要繁殖區分布於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北極海域,在阿拉斯加圓島竟能看到這般多到數不清的育雛景象,實在稀奇。而且數量不只成千上萬而已──據阿拉斯加漁獵局近年統計,回到圓島繁殖的黑腳三趾鷗,每年平均高達七萬隻之多! 黑腳三趾鷗英文俗稱Black-legged kittiwake,學名 Rissa tridactyla,分類學上屬於形目鷗科。此鷗體型較小,身長約四十公分,兩翼張開可達一公尺;因叫聲聽起來像「kittee-wa-aaake」而得名。「black-legged」意指牠們的腳通常是黑的,以便於識別此鷗和另一種「紅腳三趾鷗」(red-legged kittiwake)。鳥名「三趾鷗」,則是因牠們後趾退化,只有三根功能正常的腳趾;其學名「tridactyla」,正是「三趾」之意。 三趾鷗公鳥和母鳥外表相似,但公鳥比母鳥體型大一些。牠們的背部和翅膀為淺灰色,尾翼有些微分岔;兩翼尖端有黑色塊,看起來好像不小心沾到墨汁那樣。在繁殖季節,牠們頭和腹部變成全白;黃色嘴喙,口腔內是醒目的橘紅色。若在非繁殖期,成鳥後頸會有灰領,眼睛後有灰斑。 愛巢緊貼著崖壁 三趾鷗是所有海鷗中,唯一會把鳥巢築在陡峭崖壁上的鷗類。正因大夥都築巢於危崖上,只要岩壁有一丁點立足空間,都會被充分利用,因此巢與巢之間距離很近。有些比鄰而居,似乎一轉身就會不小心碰到鄰居,但牠們大概也習慣了,只求能在危崖上占得一席之地,似乎不會太計較。 打造愛巢由兩隻親鳥分工合作,築成一個僅能容身的圓槽。建築材料主要是泥巴、禾草、羽毛、苔蘚或海帶等,光靠這些簡單素材,就能把家安置於危崖間。那片近乎垂直的峭壁,鳥巢彷彿一個個黏上去似的,而且強風吹不垮,更顯得巧奪天工。 母鳥通常一年生一至兩個蛋,雙親輪流孵蛋24到28天。剛出生的寶寶全身白色,具保護色作用,可躲在親鳥的白腹中不被發現。因為窩在峭壁上,難有轉圜的餘地,因此親鳥常得擺出「面壁思過」模樣──面對崖壁,把尾巴懸在巢外,以最節省空間的姿勢供寶寶活動,順便把小寶寶整個遮住,避免敵人瞧見。小寶寶通常會乖乖待在窩裡不敢亂動,以免一個不小心掉下萬丈深淵。 圓島的黑腳三趾鷗育雛期約從六月初開始,直到七月初才孵出大部分的幼雛。我還發現,無論什麼情況下,總會有一隻親鳥在巢中守護寶寶。牠們的天敵,除了擅於攀岩偷蛋的狐狸,還有凶悍的烏鴉會趁機凌空襲擊。我們曾親眼看到烏鴉叨著三趾鷗幼雛,快速返巢育雛,自然界「弱肉強食」的現實無情,令人感嘆卻莫可奈何。 幸福天地一沙鷗 可能因體型較小,三趾鷗飛翔姿勢輕巧而優雅。為了餵食嗷嗷待哺的寶寶,三趾鷗忙碌的飛進飛出,牠們覓食方式泰半俯衝而下,從海面掠取,必要時也會衝進水裡捕捉。主要食物是魚、蝦、烏賊之類,也會吃蚯蚓、其他鳥類的蛋或昆蟲等。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那分孤寂淒涼,在此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景與意境──在北風呼嘯下,牠們逆風而行,輕盈翻轉如翩翩一葉風箏;而為了齊心護雛,不得不輪流單飛覓食,即使北國氣候極端且自然環境苛刻,我卻依稀感覺到牠們全心全意守護危崖上的家,日子過得自由自在又幸福。 前一篇文章 昆蟲放大鏡 十斑大瓢蟲 台灣最大型 下一篇文章 2014寵物展 7/11毛孩子齊聚同歡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鏡頭下的生態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 作者其他文章【相遇北美大地】 北美灰松鼠【相遇.北美大地】美洲紅隼 北美最小的獵鷹【相遇.北美大地】沙漠中的吉拉啄木鳥【相遇.北美大地】多彩的美洲鴛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