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嘉敏
「力」是漢字部首之一,造字本義是「強壯有勁的手臂」,因為古時候的人,手臂因大量的日常勞動而強壯有力。
「力」的甲骨文像向下伸展的手臂,金文則突出手指的形象,小篆變成豎寫,淡化了手形,到了隸書,字形有很大的變形,已無手臂形象。
力「強勁的手臂」本義後來消失,而指人或動物體內筋肉運動所產生的效能。如體力、腳力。《說文解字》中說:「力,筋也。像人筋之形。筋下為肉之力,筋者其體,力者其用。」在漢字中,所有與力相關的字,都可以「力」為部首。
和大部分的字相同的是,力的意義也從身體延伸到物體,比如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靜止或運行速度)的效能可稱之為「力」,如動力、向心力或地心引力等;從物體可再擴大到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藥力、武力、壓力、動力等等。
而人類和物體一樣,也是具有效能的,那就是自身所擁有的技能和才藝。如定力、能力、聽力、創造力、記憶力等。另外,人類雖有與生俱有的能力,但還有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權勢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權力,就是具有控制、指揮等影響的力量。
與力有關的成語很多,比如「量力而為」,意為「衡量自己的能力來做事」。「力爭上游」,意思是「努力求取上進」。「同心協力」,意指「團結一致,共同努力達成目標」。
動動腦時間:
歇後語「楚霸王舉鼎」,
猜一個與力字意義有關的成語。
答案:
傳說中,楚霸王項羽曾扛起重達千斤的銅鼎,力氣非常大。所以答案就是「力大無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