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由於中國文字的特性使然,某一語詞我們多半會以「成雙成對」的方式讀誦,因此「大方廣佛華嚴經」就讀成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實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部經典哪有「大方」不「大方」?又哪有一尊佛是「廣佛」?
正確的讀法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意思是「一部大乘的方廣經典,名為《佛華嚴經》」。「佛華嚴」三字可理解為諸佛海會、花鬘莊嚴,後簡化為「華嚴」。可知,錯誤的斷句會造成錯誤的理解,是萬萬不可的。以下逐字述釋。
大:梵語mahã,中文音譯摩訶,即「大乘」意,《華嚴經》乃大乘經典,故名。
方廣:梵語vaipulya,中文音譯毘佛略,又作「方等」。通常大乘經典皆冠以大方廣、大方等之名,強調其內容之方正、廣大、平等。
佛:梵語Buddha,中文音譯佛陀,簡稱「佛」,為佛教稱呼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乃修行證果之終極。
華嚴:梵語avataṃsaka,無中文音譯,意指王冠、花鬘、耳環之類的環狀裝飾品,引申為雜華嚴飾、莊嚴美麗之意。又,此「雜」字不可當作「雜亂無章」解,應依古文之「繁複、華美」看待。例如在《大般涅槃經》、《觀佛三昧經》中,就將本經稱為《佛雜花經》、《雜華經》,普遍地用「雜」字;又,當時的譯名沒有統一,大約在唐代華嚴宗興起,譯名才逐漸一致。
此「華嚴」一方面彰顯佛國境界之無限莊嚴,同時亦指經中的蓮華藏世界(本經中的淨土)之美麗勝景。
不過日本學者櫻部建對於avataṃsaka之字義另有看法,他認為此字是形容諸佛現大神變(神通變化),各個乘坐蓮花由四面八方前來集會,即「諸佛雲集」之意,與「雜華莊嚴」、「華藏世界」關係不大。
經:梵語sūtra,中文音譯修多羅,乃世尊所說的教理之集成,即「經典」。
以上略說本經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之意涵,明白之後,以後可別再「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