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出相‧五十六現】 娑婆訶
文/林孟蓉
娑婆訶,梵文svāhā,與五十二現、五十四現的原文相同,是真言的結束語,也有「成就」、「吉祥」、「圓寂」、「息災」、「增益」、「無住」、「圓滿成就」等意義。而連接前句「摩訶悉陀夜」,「摩訶悉陀夜娑婆訶」在整句語譯上,則可以延伸為「大成就者圓滿吉祥」的意思。
題記「目犍連菩薩錫杖挂袈裟」,內容並未出現在任何相關經疏中,應是一則新的詮釋內容。「目犍連菩薩」,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與舍利弗相交莫逆,兩人曾就六師外道出家,並且擁有弟子數百人,後來得到佛弟子阿說示的導引,兩人便一起率領弟子皈依世尊,成為佛弟子中智慧無量、神通第一的雙賢。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目犍連的母親因為生前罪業的影響,死後墮入餓鬼道,目犍連尊者以道眼觀見,悲慟不已,即以鉢盛飯供養其母,然尊者母親雖見鉢飯,食未入口竟然化成火炭而不得食。
此時,目犍連尊者悲號啼泣的來到世尊說法處,請佛開示,世尊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罪障消除。」
佛陀教導目犍連尊者可於七月十五日以甘美百味飲食、床敷臥具置盂蘭盆中,供養一切聖眾、比丘、四道果、聲聞、緣覺、菩薩等諸大人,能令現在父母福樂百年;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亦令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經文中,尊者母親解脫了餓鬼道之苦,而盂蘭盆會也流傳至今。
目犍連尊者救母的故事雖然結束了,可是尊者晚年卻被執杖的梵志所傷,他知道縱使是神通第一,也依然逃不過業報,所以向世尊與舍利弗辭行後就安然的示寂了。
然而昨日的暴雨,像是尊者救母的涕泣,滂沱大雨的漫漫長夜,更像是尊者語重心長的叮嚀: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