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約十幾萬名老年人罹患肌少症,容易跌倒、失能。醫師建議,年輕時應多存些肌肉本錢,多做些阻抗運動,如舉重、啞鈴等。圖/李樹人
【本報台北訊】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老年醫學會完成國內第一份肌少症盛行率調查報告,顯示老人肌少症盛行率介於百分之三點九至百分之七點三間,推估約有十萬至十九萬人,走路愈來愈慢、提不動菜籃是常見症狀。
醫師警告,如肌肉量不夠、肌力不足,易跌倒、失能,死亡率也偏高。老年醫學會建議老年人健康檢查應增列肌肉量檢測、步行速度、手握力等三大項目。
台大家醫科主任詹鼎正表示,肌少症是肌肉量與肌肉功能低下的症候群,許多老年人四肢愈來愈細,但腰圍漸粗、活動力變差,代表肌肉量變少,連帶肌力衰退,長期下來可能連走都成問題或容易跌倒。要增加肌肉量及肌力,可適度補充蛋白質、多做阻抗運動。雙管齊下,三至六個月就可見效。
詹鼎正指出,每一公斤體重應攝取一至二公克優質蛋白質,包括牛肉、魚肉、雞蛋、大豆製品等。換算下來,成年女性每天至少應攝取自己三個拳頭大小的蛋白質,男性則是兩個半拳頭蛋白質。
台大家醫科主任黃國晉指出,人的肌肉量和骨密度在三十歲到四十歲巔峰期後走下坡,不同的是練肌肉比存骨本來得快。阻抗運動就是阻力運動,最好一周兩次,透過啞鈴舉重、彈力帶訓練全身肌肉群。也可一邊看電視,雙手反覆高舉裝水保特瓶或踩跑步機,都能達到鍛鍊效果。
參與研究的黃國晉表示,目前診斷肌少症以骨骼肌肉量多寡為主,國內專家達成共識,還可透過手握力、走路速度等檢測,老人每秒步速不到零點八公尺,就該找老人專科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