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座島嶼四面環海,海洋有如我們的母親,在這個島嶼上,哪裡不靠海?圖/陳復
「好老師就是好農夫。」其實不只是好老師,
好學生同樣要當個好農夫。土地就是人的全部,
人只有從土地出發,才能跟生命產生連結。
6月16日上午8:10—9:00,海聲華德福學校校長張宜玲博士將在教育電台「教育好夥伴」節目暢談海聲華德福教育如何聆聽大海的聲音,歡迎收聽FM101.7。
文/陳復
台灣這座島嶼四面環海,海洋有如我們的母親,在這個島嶼上,哪裡不靠海?海洋的聲音在呼喚我們,引首殷望我們接受她豐沛的洗滌,來勇敢面對人生各種艱難的考驗。有間靠海的美麗學校,她的創辦人希望孩子能貼近大海,聆聽自然的聲音,在人間尋尋覓覓,後來,學校終於落腳在台中梧棲鎮;《三國演義》有首諸葛亮吟唱的〈待時歌〉:「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這間希望將學生培育成有如鳳凰般優雅的學校,就是海聲華德福學校。
擁有「從幼兒園到高中部」完整教育體制的海聲華德福學校,其校名就來自校長張宜玲博士前面這番深沉的發願。宜玲校長早年曾在鄉下學校教書,發現老師很習慣拿教鞭打孩子,但這些偏鄉的孩子連大字都不認識,寧願掃地洗廁所都不願意上課,於是她改採不一樣的教學,帶領自己班上十九位孩子尋找自己喜歡的研究主題,如採收茶葉、打乒乓球與圖書管理,讓孩子各自適性發展來學習,結果孩子們的興趣果真被激發出來,反而擁有更歡樂且自信的容顏。
後來,她到高中擔任輔導主任,面對孩子打架、同居與吸毒,天天有如補破網般在收拾殘局,對體制內的教育不禁有無可奈何的感受。辭掉工作轉而參與婦女救援工作,並積極投身社會運動,面對無數婦女深受家暴的痛苦,卻覓不出徹底解決社會問題的出路。夜裡在無數回的自問裡,她直覺藝術能療癒人心,開始想從事藝術治療工作,後留學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開始實際踏查英國各種另類學校教育,無意中接觸到華德福教育,不禁讓她眼睛為之一亮。
她發現華德福教育對如何培育孩子生命的完整相當有研究,從此展開她人生的新一章,那就是回到台灣發展華德福教育。海聲華德福學校在她的陪伴引導下,非常重視文化與自然的在地體驗學習,她覺得如果要扎根教育,就需要讓人看見自己正在生活的環境,並全面性地探索這些環境,包括讓孩子上書法課、中醫課或太極拳課,或踏街到廟宇采風巡禮,或上山到深谷觀察鳥類生態,或在原住民部落聆聽長老講古,凡在地俯拾即是的資源,都是海聲華德福教育的內容。
宜玲校長常跟老師們說:「好老師就是好農夫。」其實不只是好老師,好學生同樣要當個好農夫。土地就是人的全部,人只有從土地出發,才能跟生命產生連結。因此,當你來到海聲華德福學校,就會發現左邊有一大片田園,提供給全校師生來耕耘,宜玲校長說,來海聲學習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你平日想像的那種「上課」,而是「下田」,直接從農耕課裡學習跟土地相處,通過堆肥、護肥與益肥來讓孩子學習如何讓生態獲得循環,這是最直接的環境教育。
宜玲校長是個由衷喜歡孩子的人,而且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仍在追逐夢想的大孩子。接觸了解她在海聲華德福學校的辦學經驗後,讓我在讚嘆聲中不禁有著嘆息。現在雖已有體制外的學校能讓孩子如此直接親近自然,從自身的經驗來建構知識,但多數的學校現在還是在學習套裝知識,在反覆背誦與演算裡虛度大好青春時光。何時,我們全部的孩子不再有體制外與體制內的藩籬,都能像海聲華德福學校裡就讀的孩子,直接在自己的生活裡,聆聽大海的聲音?我默禱並守望著這一天早日來臨。
(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