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育的天空 人文的適性教育

陳復 |2014.05.19
2640觀看次
字級
圖/樊舒琦提供

文/陳復

政府大力推動的十二年國教,其基本精神就是倡導適性教育,但早在十年前就有間公辦民營學校自草創第二年開始在適性教育層面的擘畫與經營,見證孩子們在適性教育裡發生的質變。這間學校座落在美麗的蘭陽平原上,校名是「人文國民中小學」,她曾經擔任該校校長,與其稱呼她樊校長,她更喜歡人家稱呼她「舒子」。

「舒子」這名字,給人很瀟灑飄逸的感覺。她會來到人文,完全是受到楊文貴教授「想建置一所實踐教育本質的學校」之感召。她本是學士後師資班畢業的正式教師,會選擇人文這間具有體制外特色的體制內學校,主要是因為她很喜歡人文的辦學理念,該校重視人的身心發展歷程,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讓孩子落實真正的自律與自主精神,成為自己生命的領導者,每個人都是人生的主角,老師只是從旁陪伴並引導孩子認識與完成他自己。

舒子告訴我,人文的既定課程以主題統整式教學為主,依照孩子程度與學習風格展開適性分組教學,同時視孩子的需求來開課,尤其尊重孩子透過遊戲認識世界的天性,鼓勵孩子從生活經驗中探索自我。人文曾經開設很多別具創意的課程,如博物館化的自然探索館、樂高積木課、模型課、寵物課、雙語烹飪課、遊戲程式課,甚至火車研究課,老師不使用整齊畫一的課程進度來規範孩子。

如果孩子的狀況與課程衝突時,會優先照顧孩子的心理與其性格的成長曲線,放下課程本位的進度,透過師生共同討論與探究,提供半結構的課程內容給予教學,這與我任教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中最著重的問題本位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簡稱PBL)完全一樣,該課程提供學生真實世界中的問題作為教學內容,透過學生互動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主動探索,進而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舒子告訴我說,人文國中與國小就是使用這樣的教學法。

當老師關注的對象不再是課程的進度,而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時,學生會因為老師給予的同理且真誠關懷的陪伴,而更樂於學習。透過問題本位學習法,有很多本來有情緒困擾的孩子,來到人文後,因為老師對自己的情感關注,多數都能很快與同儕發展良好的互動關係,並投入學習。當孩子的需求被照顧到,並被老師接納與尊重,他就不需要藉由反抗或挑戰老師,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師生關係只要發生質變,教學的效果就變得很不一樣。

人文還實施很有趣的家族制,孩子們打破班級與年齡概念,依照個性與興趣組成各種家族,藉由優勢專題完成家族成員共同關注的議題,學校依孩子的特質、興趣與老師的專長,成立過植物家、童玩家、運動家、手工書家、表演家、水族家、藝術家、哥倫布家、夢想家與行動學習家……等學習家族,且年年不同。

在成就每位孩子的過程中,人文的老師也獲得高度的自我實現,這就是教學相長。這間學校像個有機體,隨時依照孩子的需要做課程與人力資源的調整,避免僵化的教育體制阻撓教育本身的落實,充滿後現代精神。舒子說,她離開人文後,轉到社會散播教育種子,明顯看見人文在她身上留下的巨大影響,同時發現人文的教育理念頗具前瞻性。當我們真正看見眼前每一位孩子的需要,而不再只是顧著僵化的課程進度時,屬於教育的美麗樂章,才會正式開展。

(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5月19日上午8:10—9:00,曾經擔任人文國中小校長的樊舒琦老師將在教育電台「教育好夥伴」節目中,暢談人文適性教育帶給她的教學成長經驗,歡迎收聽FM101.7。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