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二○○九年八月的莫拉克颱風,重創嘉義縣阿里山里佳部落,在漫長的重建路上,鄒族人除仰賴各方資源挹注外,由村民共組的「儲蓄互助社」也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平日積累的互助社存款,族人得以用優惠利率借貸修繕破損房屋費用,讓村民不用支付坊間銀行的高利率,也能重建家園。
「儲蓄互助社就像及時雨,化解族人經濟上的燃眉之急,讓借貸不再是沉重負擔。」負責互助社業務的鄭月美表示,不少原住民不善儲蓄,往往到緊要關頭,才發現口袋空空。
為培養儲蓄習慣,國外的神父來台灣宣教時,引進「儲蓄互助社」概念,並在各原民部落推廣,多年來,逐漸發展成相互扶持的經濟模式,有原住民向互助社借錢蓋新房,更有人以此作為創業基金。
每個月會定期小額存款的村民溫光華表示,「儲蓄互助社」的成立,不僅讓族人不用大老遠跑到山下銀行存款,更改變原住民的用錢思維,不再像過去那樣賺多少花多少,而是懂得從中存下小錢,為自己攢出一筆可用之財。
鄭月美笑說,以里佳為例,就有近八成村民加入「儲蓄互助社」,以每月一百、二百元的方式慢慢存,金額看似不多,卻讓很多人不再當「月光族」,長期下來,也讓互助社累積一筆基金,不但會定期回饋利息給存戶,還能發揮「同舟共濟」精神,借貸給急需用錢的族人。以莫拉克災後為例,就有不少災民因互助社受惠,不用擔心自己借不到錢來整修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