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草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最終總不脫說是日本人帶來的。圖/遠流文化
昭和草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最終總不脫說是日本人帶來的。圖/遠流文化
文/劉伯樂
昭和草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最終總不脫說是日本人帶來的。
二戰期間,日本軍人占領了大半個亞洲,有些地方軍事運補困難,日本政府擔心軍人食物不濟,於是將昭和草的種籽空投到有日軍駐紮的地方。從此,這種適應力強、生長快速的菊科植物,在寶島台灣勃然扎根安身立命,棉花狀的草籽隨風飄散,成為中、低海拔常見的野草。
當然,在窮人的眼中,這種遍地生長的野草,不啻是一種唾手可及的美味佳餚。
根據母親的回憶,戰爭時代的殖民政府和學校,曾經授命教導老百姓和軍人,學習如何辨認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當糧食短缺的時候,才不至於斷糧挨餓。想不到那個窮兵黷武野心勃勃的殖民政府,竟也曾如此細膩地關照殖民地黎民百姓的民生問題。
現在流行吃「有機」蔬菜,在一般人的認知上,不外就是沒有農藥、不施化學肥料的天然菜餚。而不經過人工栽培的野菜,不也就是天然的「有機」食物嗎?有一陣子,陽明山上開了許多以「炒青菜」為號召的餐廳。其中有一家位於竹子湖非常偏僻的角落,以野菜和粗食,吸引了許多過路的登山客,其中昭和草就是菜架上主要的野菜。
「這是什麼菜啊?」客人多半來自都市,想要吃這種沒見過的「野草」,至少得問個清楚。
「是山茼蒿,快炒或涼拌都好吃!」老板為了好做生意,已經把「草」名,改了一個比較好聽的名字。改稱「山茼蒿」確實高明,它和真正的茼蒿一樣都是菊科植物,料理方式相同,味道也差不多。原是草名改成菜名,大家吃起來不但安心,還津津有味呢!
昭和草在全台各地從中海拔以降,可說是遍地生長。窮人家吃它的嫩葉;窮小孩用它的花苞做成玩具毛筆。也可以摘一個尚未散開的花苞,將前端開口處用縫衣線牢牢綁緊,再將後面萼片剔除,放在太陽底下曝曬,不久棉絲絲的總狀花序,就會膨脹成空心的琥珀色球形,一次做好多個串在一起變成項鍊,或壓在書裡當作時空膠囊,保存著窮人的回憶。
我家的頂樓空間,花盆或種菜的箱籠裡,春夏之間,不時會長出一些昭和草。只要不拔除它,等累積了一定數量,摘取嫩葉熱炒或汆燙涼拌,味道清爽可口。
當一個窮人真好,隨時都有美味可以品嘗,遍地都是珍饈可以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