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嘉士基金會 讓生命被改變成為事實

李祖翔 |2014.06.08
1545觀看次
字級
去年甫由屏東基督教醫院成立的畢嘉士基金會,延續屏基在馬拉威服務多年的基礎,致力於社區發展,協助改善弱勢的生活。圖/畢嘉士基金會
去年甫由屏東基督教醫院成立的畢嘉士基金會,延續屏基在馬拉威服務多年的基礎,致力於社區發展,協助改善弱勢的生活。圖/畢嘉士基金會
六十一年前,二十八歲的歐拉夫‧畢嘉士醫師帶新婚妻子來台行醫,痲瘋病、肺結核與小兒麻痺患者是他的救治對象,曾親口為麻瘋病人吸痰,開刀時抽自己的血給病患,也掏空口袋的錢給病患過。圖/畢嘉士基金會
台灣教導馬拉威寡婦種蔥,製作蔥油餅,一張售價台幣四元,寡婦得以養家活口。圖/畢嘉士基金會
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馬拉威,透過基金會獎助學金,鼓勵女孩向學、免於輟學命運。圖/畢嘉士基金會
基金會輔導愛滋病友做豆漿,經營豆漿店,除可獲得蛋白質,收入也有補貼。圖/畢嘉士基金會
透過球類運動進行愛滋衛教,意外培育優秀桌球選手。圖/畢嘉士基金會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圖/畢嘉士基金會

去年甫由屏東基督教醫院成立的畢嘉士基金會,延續屏基在馬拉威服務多年的基礎,致力於社區發展,協助改善弱勢的生活。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珍訪馬拉威後,對基金會與屏基團隊的努力與成果感觸很深,覺得「生命被改變」是一件可以實現的事。

百姓善良 感動服務者

「好的生活態度是馬拉威人的優點。」周文珍說,馬拉威人謹守部落「分享」的精神,認為人能活著是因為眾人合作的緣故,所以樂於分享、助人,人與人之間相處非常和諧。

有一回,同事穿的人字拖壞了,拎在手上、赤腳走著,陌生男子從後跟上,一把搶了過去,「我們不認識他,不知道他想要做什麼。」男子在路邊想方設法地要修復拖鞋,但是草根的韌性不夠,所以尾隨了她們一路,直到經過賣玉蜀黍的攤子,要來繩子,弄好後才離去。

「那種自發性的善行,很令人感動不是嗎?」不過,馬拉威人在工作上,卻是說謊成性,「他們常說yes、yes,卻始終不去執行。」原來馬拉威人認為自己做不到,卻不忍拒絕,只好一再撒謊;好在經過提醒,要確實執行工作才能產生效率,他們已漸漸改變。

馬拉威國土狹長,是台灣的二點五倍,卻僅有台灣二分之一的人口,位於非洲東南方。由於沒有礦產,族群單純,因此也少戰爭。百分之九十的居民務農,在全球貧窮國排行榜居第八位,年所得低於八百美金,平均一天一戶花不到兩塊美金,因此教育及醫療對他們而言是一大挑戰。

寡婦創業 盈餘助幼兒

在各國非政府組織的努力下,馬拉威的醫療狀況發展迅速,愛滋病受到控制,然而經濟卻未改善,生活依舊困頓,死亡率仍然壓不下,國家發展力大受限。所以基金會發放微型貸款、促寡婦就業、讓患者有謀生能力、培育在地醫療和資訊人才,替他們奠定發展基礎,即使沒有外援,也能靠自己改變命運。

「我們教愛滋病患者製作豆漿,再賣給患者,提高免疫力並增加收入。」周文珍說,患者體力差、教育程度低,謀生不易,富含蛋白質的豆漿正是首選──關於愛滋病的控制,國際組織時常發送藥物,因此患者只要定時服藥,正常作息,就像慢性病一樣,罹病後可再活一、二十年。

「微型貸款」則是教給寡婦創業,馬拉威的寡婦不少,每位媽媽還得照顧六、七個孩子,「或許有人會好奇,生活不容易,為什麼還要生那麼多孩子?其實不是馬拉威人無節制,而是孩子死亡率太高,兒童五歲以前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三!他們擔心滅種。」此外馬拉威平均壽命僅四十一歲。

教寡婦創業,得先讓她們了解貸款與獲利之間的關聯性,「當地有個寡婦團體叫Chitatata,申請貸款時,我們建議她用貸款養雞。」由於當地沒電,無法電宰豬肉,所以她們很快就同意並開始了學習如何在市場販售雞鴨。

她們學會記帳、賺錢、利潤規畫與投資,團隊中還選出會長、會計與查核,讓所有婦女都有參與感。特別的是,寡婦特地撥出一部分盈餘,成立日托班,照顧愛滋遺孤、寡婦或有需求的孩子,讓他們每天至少能吃一餐。

電腦當機 造就IT人才

畢嘉士基金會也和挪威路加國際機構一起創辦學校,提供獎學金,以球類運動吸引、聚集孩子參與衛生教育,意外培育出許多有潛力的選手。

在人員訓練計畫中,也造就不少「人才」。周文珍說,早在二○○四年,國際組織就在思考,如何「有效的」幫助馬拉威,台灣正好擁有資訊專長,找了五位專家過去,培訓、聘用五十名在地資訊人員,建立指紋辨識系統,免費讓居民使用,「馬拉威沒有身分證,看病時仰賴簡易紀載病況的保健手冊購買藥物,但愛滋病患的用藥卻沒有保障,系統即能協助建檔、追蹤。」有了系統,各國組織更願意持續醫療援助,不覺得浪費或沒有對症下藥。

一位三十一歲的男子凱薩,是醫療團的助理,只因為覺得醫療系統不好用,就跑到後端更改,造成大當機。醫療團長沒有大發雷霆,反而懷疑凱薩對資訊產生興趣,給了幾本書閱讀,發現他真的想學,就與基金會一起栽培他,如今他是資訊系統的領導人物。

受培訓者,偶爾會來台灣學習、開會,一位叫盧貝卡的工作者,發現台灣圖書館是禁止喧嘩的,回國後也開始會制止大學圖書館的使用者大聲吵鬧,讓周文珍覺得,有些價值觀正在改變,他欣慰的說:「視野會因高度而不同。」這種跨文化的工作,可以讓雙方學習反省自我的文化價值,所以為弱者服務,得到的會遠大於所奉獻的。

更多服務訊息,可上基金會官網www.bjorgaas.org.tw查詢。


走出台灣

參與新大陸成長

為了幫助馬拉威的愛滋病患與貧困婦幼,在我與馬拉威斷交後,基金會就透過在挪威註冊的方式去服務。

周文珍拜訪馬拉威兩次,一次是十一月的夏季,走在遮蔽物下就能涼爽些;一次是五、六月的冬季,最高溫才二十二度,很舒服。

踏上馬拉威國土,周文珍坦承,剛開始與一般人一樣覺得非洲與貧困、土著、不穿衣服、幅員遼闊的形容劃上等號。

後來她的想法變了,知道二十世紀以後很多非政府組織都來非洲,像比爾蓋茲成立的基金會和世界銀行等著名機構,就在非洲執行消除貧困的計畫,馬拉威也不例外的一直在改變。

「我們不稱那裡為第三世界,而是開發中的大陸。」非洲有十一億人口、一千種語言,相當有開發的潛力。

「他們的愛滋病來自一夫多妻制,而有能力養活多名妻子的丈夫,多為社經地位較高的公務員、教師,所以罹患愛滋病的人也屬這一類。」現在村落已經可以看見倡導一夫一妻的海報了。

周文珍說,聽過非洲有些部落會將染上愛滋病的患者,半夜拖出去殺,馬拉威卻沒有,反而包容愛滋病患者。

她覺得馬拉威最有趣的地方,在人們走到二手物市集買賣的情景,「當地汽油很貴,一公升超過台幣一百塊,所以人們習慣走路,一走二小時。」馬拉威與中國大陸建交後,民生用品進入,無奈消費不起,二手物成了市場大宗。

「那是一排木造的房子,居民販售各種的二手物和零食。要湊成一雙同尺寸的鞋子,需要一點時間。有個賣花生的女孩很吸引我們的目光,因為她的制服上繡著景美女中。」

儘管馬拉威人多數貧困,卻十分注重儀容,讓周文珍覺得,他們是擁有堅強自尊心的民族,所以外來組織的服務,必須嘗試融入他們的文化,培訓懂英文的人,以他們做窗口,用母語和族人打交道。


傳承使命

醫療與教育並重

畢嘉士基金會是屏東基督教醫院於二○一三年三月捐助成立,名稱取自屏基創辦人之一、來台行醫三十年的醫師畢嘉士,屏基成立基金會,期待傳承其「對受苦難者不離棄的愛與關懷」及「對解決問題的熱忱與決心」的使命。

基金會的服務以台灣至海外的偏鄉為主,目前以屏東原鄉的社區老人服務為優先,包括居家照顧和失智,最近剛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合作開發全國第一支防走失智慧手環。

其他還有協助獨居老人緊急通報的生命連線守護裝置,並在三地門鄉、霧台鄉和瑪家鄉設有據點;也提供身心障礙者和老人輔具的評估、租借、維修、回收等服務。

而在馬拉威的服務,致力於醫療、社區與教育脫貧,據悉,馬拉威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孩童教育是奢侈的投資,一套制服要台幣一百一十五元,一本教科書一百五十元,相當四天的工資!因此四分之一的國民是文盲,尤其性別不平等,多數女孩要幫忙家務,無法上學。

基金會給予馬拉威「貧困學童及女性獎助學金」,去年頒給一百名孩子清寒獎助學金,二十名運動獎學金,女孩的受獎比例是男孩的兩倍;其次是「青少年健康衛生促進社區發展計畫」,一年能培訓二十名國家級桌球與網球選手;還有「微額貸款」,鼓勵寡婦及弱勢群體創業,透過技術指導協助改善經濟。

總是往前看的畢嘉士

六十一年前,二十八歲的歐拉夫‧畢嘉士醫師帶新婚妻子來台行醫,痲瘋病、肺結核與小兒麻痺患者是他的救治對象,曾親口為麻瘋病人吸痰,開刀時抽自己的血給病患,也掏空口袋的錢給病患過,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甚至找美軍幫忙開飛機到山區施打疫苗。

畢嘉士從事醫療工作一直到八十二歲,兒女也是醫生。女兒覺得爸爸助人總是往前看,看受助者將來的可能性,例如幫助小兒麻痺的孩子順利就學,是認為他們的未來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找到好的工作。

畢嘉士說,病患的感激讓他覺得奉獻一生很值得,「病患笑容、感謝信函溫暖了我,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遭遇這些。」他受媒體訪問時,笑說:「這種人生更有回報,遠勝追求事業的成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