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由於戶籍問題,當同學進入高考考場,十九歲的周莎莎卻無緣參加考試。她是華強職業技術學校的高三學生,是「異地生」身分,因父親的社保年限比政策規定少了三個月,不能參加高考,讓她深感挫折。
打從兩歲起,出生於重慶的周莎莎就因父親在深圳做建築工人,和家人定居在深圳,她一直認為自己是深圳人,因為她連重慶話也聽不懂。除了戶口問題外,莎莎從幼稚園、小學、中學,甚至讀高職,都在深圳。
高一時,她聽說「異地生」未來可以在深圳參加高考,終於等到去年十二月,政策敲定,周莎莎一度覺得自己好幸運,開始準備報名所需要的各種資料。「有七、八個證件要辦,政策剛出來,老師和家長都不怎麼懂,來回跑了無數次冤枉路。」周莎莎抱怨,為了辦這些證件,還耽誤不少上課時間。
卻沒想到最後她被告知父親的社保不符合「連續交滿三年」的規定,無法通過審核。她說父親這幾年一直在深圳,但工作變動中間有中斷才導致這個結果。她的父母為了讓女兒能參加高考,想了很多種辦法,像是將戶籍遷回重慶,也錯過了時間。
採訪周莎莎的大陸《南都》記者說,周莎莎雖倔強地說「一切都還好,自己已經看得很平淡了。」事實上,她已經好幾頓飯都吃不下,還關起房門大哭。
現在,周莎莎就算參加高職類高考,但選擇性很少。像深圳本地的兩所職業職院都不招收「異地生」,她只能報考廣州或珠海的幾所職業學校。
周莎莎的班主任說,這個孩子很認真,確定無法考試後,還是繼續留在班上一起做模擬題,偶爾看課外書排遣時間,她告訴《南都》記者,最近讀的是三毛的散文集《夢裡花落知多少》。
而周莎莎的故事,就代表著大陸「異地生」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