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經驗談】 過動症治療 藥物與心理並重

黃欣妏 |2014.06.04
1868觀看次
字級

文/黃欣妏

大班的俊俊在等待區的椅子與桌子間跳來跳去,玩飲水機,將水弄得到處都是,當父母制止或抱住他時,俊俊就喊叫,爺爺、奶奶忙得七手八腳安撫。

俊俊的父母難過地說:「俊俊就讀的幼稚園希望我們轉學,他無法遵守規範、坐不住、不睡午覺,常跟同學吵架,甚至出手打人,有一次抓傷同學的臉,幾乎每天去接他都有老師與小朋友告狀。」

一天俊俊問我:「我是不是壞小孩?小朋友說我很討厭,他們都不跟我玩!」他媽媽說:「醫生診斷為過動症,需要吃藥。俊俊為什麼會這樣?是家教的問題嗎?吃藥會好嗎?我該怎麼辦?」

治療過動兒之前,首先需安撫父母焦慮、自責、愧疚感及澄清對過動症的迷思,因為治療過動兒需要一段漫長的路,且須與父母達到共識與配合,才會有最佳的效果。

大部分人將過動症的行為缺失視為道德缺陷,其實過動症是大腦前額葉活動低落的現象,需藉由神經興奮劑(利他能、專思達)來刺激前額葉,讓大腦鎮靜下來。

前額葉就像是大腦的煞車系統,掌管衝動控制力、判斷力與注意力,一旦前額葉功能出現問題,就如同失控的車子橫衝直撞。治療過動兒,有時是需要藥物的。

但若只靠藥物治療,過動兒並未學到自我控制的方法,因此需要心理治療協助,教導他們如何學習遵守規範、人際互動技巧及情緒管理的能力。

教導父母正確的親職教養技巧也很重要,以協助他們擺脫挫折感。步驟一、定義哪些行為符合規範,哪些不是。步驟二、向孩子具體表達你的規定與期望。步驟三、當孩子做出符合規範的行為,就給予獎勵。步驟四、當孩子違反規定時,須陳述事件,且不帶情緒給予明確處置,讓孩子了解處罰的是行為而非人格,才不會誤解父母對自己的愛。

(作者為六竹診所心理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