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汝娟新北報導】刊登於六月台灣高鐵車上刊物的〈樹梅坑溪上河圖〉,由新北市竹圍國小學生所繪;透過環境藝術課程,與在地居民觀察溪流創作而成,要為河川請命。
一百學年度起,竹圍國小參與竹圍工作室吳瑪俐發起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是以水連結破碎土地的環境藝術行動;邀藝術家進駐,帶師生透過踏查、省思,重新認識居住環境。
樹梅坑溪是一條流經淡水竹圍的小溪,早年溪畔長滿原生梅樹,岸邊生態豐富,有白鷺鷥、螢火蟲、青蛙等,但隨著都市發展,部分河道被水泥掩埋,加上附近家庭廢水、養豬戶排泄物,使樹梅坑溪有「臭水溝」汙名。
竹圍國小校長林素琴表示,與竹圍工作室合作推動環境行動藝術課程後,學校結合語文、自然、藝術等課程,作為行動實踐平台,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當地里長對樹梅坑溪永續環境保護的耕耘,也能讓學生反思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學生透過寫作、繪畫、戲劇及雙語廣播,為河川請命。
由於經費不足,授課無法購買濁度計,但為測量樹梅坑溪水質,進而以百元設計「水質透明度檢測儀」,取代萬元濁度計,獲得二○一四國際青少年發明競賽金牌。
竹圍國小總務主任王淑玲表示,藉由課程與校內資源整合,用靜態與動態方式呈現學習成果,並在社區發表,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河川的永續保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