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杰醫師與當地慢性傷口病患及家人合影。圖/陳煥杰提供
【本報台北訊】國內醫學中心近年開始發展國際醫療,包括北醫、萬芳、新光等多家醫院,相繼投入醫療人力、物資及器材在友邦,發生不少感人的事,也讓醫護人員看到台灣醫療的好。
萬芳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煥杰曾派駐聖多美普林西比一年,他說,聖多美民風純樸,像極了早年的台灣,當患者病痛得到治療,常帶著自己種的甘蔗和大玉米、木瓜、樹薯粉等農產品送給醫師,是海外行醫很特別的經驗。
北醫新事業發展部國際醫療小組組長藍嘉珍說,北醫派駐友邦史瓦濟蘭的醫師、護士都很有史懷哲精神,也曾懷抱無國界醫師的夢想,願意到比偏鄉更貧困的地方服務,醫療團在當地非常受尊重。
新光帛琉國際醫療合作計畫執行長、家醫科主任陳仲達帶團到帛琉進行國際醫療,兩名年輕護理師看到當地醫療缺乏,感受台灣人實在太幸福。
二十九歲尤櫻儒原本是台北榮總護士,這次擔任協調師,負責帛琉患者後送到台灣治療的聯繫事宜。二十八歲的北榮護理師林青樺則擔任外交部國合會的護理義工,在帛琉醫院透析室服務。
尤櫻儒表示,帛琉當地醫師、護士到美國接受訓練後,大多不會回帛琉服務,醫院一直無法建立長久可行作業規範,是當地工作最大的困難。
她舉例,有一次患者送到醫院急診,卻沒有人急救。她當下想都沒想,跳上去壓胸急救,發現帛琉人體型太胖,根本壓不到,當地醫護人員連藥品放哪裡都不知道,整個急救過程亂成一團。
那次以後,她開始清點帛琉醫院急診室的藥品是否過期,並把常用藥物整齊擺放在一定位置。除了她,醫院其他人沒有人像她這樣做,令她氣餒。
林青樺說,在台灣遇到困難,有資深護理師、醫師可詢問,在帛琉一切都要靠自己,要在最短時間做出正確判斷,讓她壓力很大。
比較台灣和帛琉兩地差異,她發覺,帛琉民眾樂天知命和台灣患者很不一樣。她常告訴病患,要好好照顧心血管疾病,這些都是可以處理、治療和預防的,但帛琉人總回答她:「不要緊,時間到了上帝就會來接我…。」
「我覺得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兩位護理師因為到帛琉服務,覺得台灣人實在太幸福,擁有很多醫療資源及就醫便利性,應該要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