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梓
有了小孩之後,才知道「基因」是非常主觀,一點也不科學。
大女兒出生時是夫家和娘家的第一個孫子,兩家人都非常關心、疼愛。滿月後就給我爸媽帶,父親每天一早等母親餵完牛奶,一定抱著她去散步,從滿月後女兒日日聽外公說:「阿公抱抱!」久了,她當然知道「阿公抱抱」就是要去散步,或許因為天天要聽好多次「阿公抱抱」的緣故,九個多月的她竟然會叫阿公,讓阿公虛榮心十足,逢人便說:「這是阮查某孫,九個月都會曉叫阿公,真巧,像我查某囝。」
父親一直覺得我很聰明,聽說我比一般小孩更早會說話,所以孫女當然是像我!也因為第一句話是「阿公」,約有一段時間,任何稱呼都是「ㄍ」發音,媽媽、爸爸都叫成「ㄍㄚ、ㄍㄚ」,阿媽當然就叫「阿ㄍㄚˋ」,儘管如此,阿公還是非常堅持小孫女很聰明,絕對是像她媽媽的。
嬰兒時期的女兒,額頭飽滿並往前凸,是典型的「叩頭」,每次父親帶她出去散步,遇到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會停下來說:「這個囝仔頭殼哪會這呢叩?下雨都淋不到。」意思是說,頭太凸了,下雨淋不到臉的意思。
在父親的心中,孫女可是全天下最漂亮、最聰明的小嬰兒,「叩頭」到雨都淋不到臉,分明是在嫌醜,氣呼呼地抱孫女回家。
「明明這古錐這水,那些人目睭脫窗。」父親一回到家嘟嘟嚷嚷地跟母親抱怨。母親當然和父親一樣同仇敵愾地數落路人的「有眼不識」。然而,母親最終還是發現小孫女的額頭確實有點凸,兩人的結論是「額頭凸、眼睛小」都像她爸爸,聰明、漂亮像媽媽。
有時帶女兒回婆家,對於女兒很早就會說話、會走路,婆婆說:「像她爸爸,足巧!」根據婆婆的說法,她的大兒子也就是我先生,因為她忙著顧店、裁衣服,兒子一天到晚都是揹在身上,也忘了是多大,放下來竟然就會走路了,連學爬的過程都沒有;婆婆帶小孫女去散步,一歲多的小孫女看著溪水裡的石頭說:「阿媽,石頭在水裡游泳!」婆婆馬上斷定小孫女這麼會形容完全像她爸爸,絕對錯不了,長大後一定是詩人。
小女兒的生長跟她姐姐完全不同,說話晚、走路也晚,個性更是迥異,也許是第二個小孩,一出生就有競爭的對象,自我意識和防衛心極強。大女兒生性樂觀、不怕生、好客,有小朋友來家裡玩,她會將玩具一箱一箱全數搬出來,大家一起玩,即使有小朋友想帶走她的玩具,也會大方贈送,她常說的是:「沒關係,媽媽會再買。」
小女兒剛好相反,只要知道有小朋友要來家裡玩,所有的玩具全藏起來,還經常和小表妹計較開冰箱拿飲料的次數。雖然她比小表妹大兩、三歲,但五、六歲的她就會要求外公要公平對待,兩人吵架或做錯事不可以只處罰她而不處罰小表妹。小女兒和外公理論起來伶牙俐齒,聰明程度絕不輸她姐姐。
然而,當小女兒又和小表妹或姐姐計較時,母親便會小心翼翼地說:「嘸像爸嘸像母,她到底像誰啊?」一向節省(對子女和孫女超級大方)眼底容不下公不義的父親也認為:「不像我們家的人吶!」到了婆家,婆婆也婉轉地說:「伊不像姐姐,嘛不像伊爸爸,不知像誰?」
兩個女兒同樣的伶牙利齒,表現在不一樣的地方,便有正負面的評價,正面的部分,兩家人都認為是自家的基因,負面時,只好說:「到底像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