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 《奧瑪的抉擇》 真實渴望OMAR 自由與情感

林妏霜 |2014.05.24
1862觀看次
字級
圖/聯影提供
圖/聯影提供
圖/聯影提供
圖/聯影提供
圖/聯影提供
圖/聯影提供

文/林妏霜

大抵上,面對難以簡單梳理的歷史脈絡,各種因素密織而成的對立紛戰,我們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將之歸於遠方戰事,將自己歸為旁觀者,少有多餘氣力再去深究近身之外的事,當我們主動地將眼睛掛上了大遠景的鏡頭,一切物事就僅存輪廓,沒有細節;一旦眼前遮蔽掩蓋,畫面便全無全黑。

《奧瑪的抉擇》(Omar)是巴勒斯坦導演哈尼‧阿布阿塞德(Hany Abu-Assad)的最新作品,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無論隱匿或直涉,勢必有其清楚位置、立場與價值判斷,電影開場即將鏡頭以特寫聚焦男主角奧瑪,讓觀者直接看見角色的生命樣貌,明確告知主觀視角,沒有半點模糊曖昧的空間。

透過一堵巨大、充斥塗鴉、幾無盡頭的高牆,折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的現時景況,同時也建構了電影最重要的意象。二○○四年導演Simone Bitton的法國紀錄片《牆》(Mur)便記載了這堵由以色列所築起,隔離高牆兩邊的生活。面對這樣異常沉重的歷史情境,《奧瑪的抉擇》導演選擇以身邊故事改編,藉由這堵高牆把原有土地畫分,限縮了巴勒斯坦人的權利與自由,親密朋友不得不分隔兩方的困境,以此觀點,傳達生存的艱難與生活在其中的感受。

採用對比手法

電影以奧瑪為中心,開場他小心翼翼攀著繩索,翻越高牆,並且躲避邊防隊的槍彈,才得以與居住在高牆另一邊的童年好友、情人會面。以他的視角描繪反抗軍與邊防軍,兩種對立形象與權力架構,不斷地衝突、爭鬥、彼此算計。故事重心著力於這樣的情勢下,與反抗軍好友的游擊行動曝光,被監禁威脅交出主謀的奧瑪,他的每一種選擇都將導致不同的結局,在國族認同與人性之間擺盪,友情、愛情、生命價值全都牽連糾葛在其中,難以逃脫。

特寫鏡頭的反覆運用,對準奧瑪堅毅帶點緊張的神情,他矛盾掙扎的心理,讓觀者直視他的生命,將嚴肅又糾結的政治氛圍,以生活常態的方式展現,帶入中東世界不同的信仰、政治、文化、戒律。不時作為環境背景出現的廣告看板,刊載的安心安眠圖像,對照生活的高壓暴力,十分諷刺。這些對比式的表現手法,散布在影像的細節中。

劇情峰迴路轉

雖然偶有幽默的對話,但這樣的議題在這部電影中確實無法輕鬆帶趣,劇情峰迴路轉,彼此猜疑、誤解,導致內部組織崩解,幾近結尾,觀者才能得知真相,而這樣的真相是殘酷、不忍卒睹的;或許也暗示任何單向、獨占的思考勢必有其侷限,全然接受他人給予的觀點也是危險的,電影以一種重重反擊的方式,作為奧瑪最後的選擇。奧瑪與兩位童年好友,他們所渴望的自由與情感,以及不惜犧牲一切也要換取或守護的,生命最高的需求,映照在真實情境裡,更讓人感到一種無能為力的荒謬感。

當片末奧瑪再次試圖翻越高牆,因不斷失敗而痛哭時,影像便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應,對比他原有的堅毅,對愛情的執著,對未來的期待,不得不的捨棄,也讓跟著奧瑪的抉擇一路走來的觀者,理解他所付出的代價,以及一切破碎之後,心靈的失落與傷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