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皮爾斯夫人
圖/皮爾斯夫人
文與圖/皮爾斯夫人
上一篇寫到有關小孩之間的拳頭戰爭,我曾提及身為父母與師長,需要去了解孩子們行為背後,所要傳遞的是什麼情緒?打人的孩子是否最近有很多情緒不知該如何疏通與宣洩?父母最近是否生活壓力太大?如果施暴小孩的父母狀況都很好,那是不是孩子本身的性格在面對與其他孩子相處時,碰到了無法處理的挫折與憤怒?這些都是大人們必須探索關注的面向,否則打人和被打的事件還是會不斷地出現。
如何看待孩子間的肢體衝突,每一個肢體衝突所釋出的不止是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意義。孩子們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因礙於無法像大人一樣能夠清楚表達內心真正的情緒,也無法像大人一樣能夠壓抑自己的情緒,所以當孩子與孩子間有衝突時,大人需要理解那些肢體動作可能表達的是:「我不想比你弱,我就是對的,你聽到了嗎?」或者想說的是:「為什麼我不能先玩那個玩具?而你可以!」孩子們的身體動作總是比頭腦快一步,頭腦還相當單純的孩子們,幾乎在幼童時期都是用他們身體的每一個可能性,探索並接觸這個世界的人、事、物。所以當孩子進入與孩子們間的肢體衝突時,非常需要大人們對他們運用身體探索世界的方式,能夠更加細心與耐心地了解。
每一個小男孩裡都住了一個小英雄,所以每一個小男孩也免不了經驗打人跟被打的生命過程。兒子恩典在三歲初進到新團體,有很長一段時間被團體裡某位比他年長兩歲的男生欺負,那一段時間我積極尋求身邊其他父母的建議與想法,有的跟我說如果不會太危險,如對方手上沒有危險物品,那麼先保持一段距離,讓孩子自己去學習面對衝突與學習反擊。有的父母則建議我去向對方父母提出抗議,要對方父母多管教自己的孩子。
經過一年多的反覆思索,我慢慢釐清一些狀況,關於常常欺負恩典的那位男孩,我知道他母親正處於工作與學業上高度壓力的焦慮階段,而父親本身又是冷冷酷酷地不太說話。我想那位小男應該從母親那裡接收了不少壓力與焦慮,又沒能從父親那兒得到需要的關注與愛,於是開始出現了暴力傾向。大部分的家長都知道這個孩子不止欺負恩典也欺負別的小孩。面對被打這件事,恩典的爸爸開始教育他被欺負的當下可以做的回應:一個是選擇直接回擊對方,或離開現場跟父母或幼兒園老師反映對方打人。
關於反擊對方這件事,我曾跟不同人討論過,發現德國有許多家長會教育自己的孩子碰到衝突或肢體暴力時(很多時候父母與老師可能都不在孩子身邊),學會反擊保護自己是很重要的,同時他們也教育孩子拳頭是在非逼不得已的狀況下才揮出,並不斷告誡孩子真正的力量不是將拳頭揮向任何一個人,而是人與人之間彼此和平的相待才是最大的力量。
小男孩之間的拳頭相向,歷經一年多後,那位小男孩終於在媽媽壓力警報解除後,也漸漸解除了霸凌警報,欺負小朋友的次數愈來愈少,而恩典也因為長了一歲,變得更加堅強,現在的他如果被欺負也不需要我出面了,他可不是個省油的燈,會直接去跟對方的媽媽告狀,要那位媽媽好好管教那位打人的小朋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