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訶
文/林孟蓉
「娑婆訶」與五十二現咒語相同,梵文svāhā,漢譯有「成就」、「吉祥」、「圓寂」、「息災」、「增益」、「無住」等意思。
另外在其他經疏也有將「娑婆訶」進一步的翻譯為「善說」、「散去」或「廣究密藏」、「速疾圓成」等意思,因此,如果從詮釋意義的角度上來說,「娑婆訶」也可以更進一步地被衍生為「一切法平等」、「一切法無可言說」、「一切法寂靜無住」,清淨、不生不滅。
「娑婆訶」,原來是真言的結束語,有佛的無言之說,有法的盡致清淨,更有眾生無貴、賤、智、愚的平等。所以,「娑婆訶」是法界法性的無言之言,要說的、能說的、可說的就像是學僧問禪師「如何是諸佛師?」禪師說:「釘釘東東!」
對於這樣的語言學僧不解,禪師便問學僧「第二句作麼生?」學僧不會,禪師繼言:「灼然!灼然!」
這次,學僧依然不會,驀然而止。禪師最後唱道:「蘇嚕蘇嚕娑婆訶!」
至於此處題記原文為:「此是恆河沙菩薩聳立鰲頭無邊法海也」,對於題記中的「恆河沙菩薩」和「聳立鰲頭」,筆者認為應該都是對佛法的詮釋和譬喻,亦如清代《大悲咒註像》中的釋文,將上下咒文連結並解釋言,「悉陀夜娑婆訶是菩薩現美妙之相而通達一切法門」。
在菩薩通達一切法門和無邊法海中,最耐人尋味的是「鰲頭」一語,「鰲頭」在俗諺有「金榜題名」、「獨占鰲頭」之謂;在意義上,「鰲」又稱之為「摩竭魚」或「鰲魚」,據典籍上的描述,鰲魚兩目如日,張口如谷,可吞舟光,濆流如潮,大者可長二百里也。
相傳,中國南方曾經出現一隻千年孽鰲,由於經常出沒吃人、騷擾百姓、無惡不作,所以造成南方百姓極度恐慌。後來,觀音菩薩為救眾生之苦,便顯神通,一躍鰲背,收服孽鰲。隨後,擾人的鰲魚便在觀音菩薩的感化下跟著回南海普陀山修行。
此處版畫或有此意,雖不見女性造型的觀音,不過在動人的傳說故事背後,卻隱藏著我們對鰲魚的想像。
也許,我們曾經都不小心地成為困擾眾生的鰲魚;也許,曾幾何時我們也一度成為拔苦解厄的觀音。但,無論如何,無惡不作的鰲魚和大悲觀音的連結,為我們譜畫出迷人的「鰲頭觀音」與「鰲魚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