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火旺
台大哲學系教授
瑞士在十八日舉行基本工資的公民投票,決定將每月基本工資訂在約新台幣十三萬五千元,提案者的目的是為了縮小貧富差距。儘管瑞士已經是一個經濟上富裕的國家,但是根據媒體報導,瑞士政府估計全國還有約十分之一的勞工難以負擔房租,所以瑞士工會聯盟的經濟學者表示:全職工作者的薪資仍無法維生,這對一個富裕國家是一種恥辱。
根據今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日益擴大的所得差距是未來十年全球最重要的風險之一。二○一一年美國發生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學術界和輿論關心的就是貧富差距,根據統計數字,美國最富有的百分之一的人的年所得占全國總所得近五分之一,並掌握了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富。我國雖然缺乏前百分之一富人的統計資料,但是學者從新加坡的《世界超富人士報告》的估算,台灣的百分之零點○○五的有錢人擁有全國財產淨額的百分之六;去年媒體報導,我們實質的平均薪資倒退到十六年前的水準,而每年經濟仍有微幅成長,這證明富人的荷包變大了,一般薪資階級的荷包變小了。
有人認為用提高最低工資的方法,只會使富人或企業家透過裁員的方式節省支出,這樣反而造成失業率增加;所以只有改善經濟體質,把餅做大,才是治本之道。但是這樣的邏輯也似是而非,因為背後的思維都是唯「利」是圖。
如果富人或企業家一切都以「利」字考量,基本工資提高後,為了降低成本而造成失業率增加似乎是合理的推論,但是即使採取改善經濟體質、促進經濟成長,把餅做大,低所得者的經濟條件就可以得到改善嗎?答案是:未必。
經濟成長的邏輯是GDP增加,而貧富差距的問題是分配,GDP總值的增加並不代表分配就會公平,以瑞士如此富裕的國家都存在貧富差距的問題,表示擴展經濟以改善低薪問題,根本是緣木求魚。
孔老夫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要使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維持社會的和諧穩定,「均」才是關鍵。強調經濟發展提升的是總產值,卻會加速貧富差距的惡化,這就是為什麼蔣經國總統時期台灣被稱為「經濟奇蹟」的原因,當時的「奇蹟」在於一個經濟快速成長的社會,貧富所得差距卻是縮小。現在的執政者只想到「經濟」,卻完全漠視「奇蹟」。
在「經濟成長」仍然是主流的社會,改善貧富問題必須靠道德,有錢人合理節稅是合法卻不道德;立法委員聘任家人當助理,沒有違法但不道德;有錢有權的人,利用金錢或權力制訂對自己有利的法規,這沒有違法但也不道德。如果我們的富人樂於多繳稅、任何一種不勞而獲的投機者會被人民瞧不起,改善貧富差距才有希望。
丹麥在許多種幸福調查中都是全世界第一,為什麼?因為它不只是富有,而是人民有道德。一九九五年《讀者文摘》報導一項研究結果,這個研究在全世界許多地方設計一千一百個遺失的錢包,觀察撿到錢包的人會如何處理,撿到錢包的丹麥人交回去的比率是百分之百,台灣是百分之五十;丹麥人平均每年要繳交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的稅,記者在街上問一名民眾為什麼願意繳那麼高的稅,他的答案是:「我不願意看到路上有一名窮人。」
希望我們的領導者有點智慧,不再只迷信改善經濟體質、提升產業競爭力,以為這樣可以解決貧富問題,而是強化人民同舟與共、禍福相倚的同胞愛,創造一個富而有德的社會。如果知道社會上還有窮人,富人會感到恥辱,這將會是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社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