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關生命 閱讀核能

杜晴惠 |2014.05.11
1357觀看次
字級

文/杜晴惠

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由於德國進行原子彈研究,美國總統羅斯福也下達動員令,成立「曼哈坦計畫」,想趕在德國之前製造原子彈。

這個計畫集合了許多第一流的科學家,像是歐本海默、費米、波耳、馮諾曼、費曼、「中國居禮夫人」吳健雄等人。

其中,一九六五年以「量子電動力學」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費曼,日後在個人著作《別鬧了,費曼先生》中,以〈原子彈外傳〉一文回憶當時原子彈研發及試爆成功的過程與心得。

費曼說,那時他剛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威爾遜(Bob Wilson)邀請他參與製造原子彈,沒想到試爆成功後,整個羅沙拉摩斯研發基地充滿興奮的氣氛,威爾遜卻悶悶不樂,費曼問︰「幹嘛這麼憂鬱?」親眼見證試爆的威爾遜喃喃地回他一句︰「我們造出來的怪物太可怕了!」費曼說,或許剛開始時每個人都有充分理由,來說服自己加入計畫,也停止思考這個「怪物」是否為害,只知道拚命完成使命,那一刻只有威爾遜在思考這件事對於人類可能帶來衝擊。

冷僻核能書 如雨後春筍

從費曼的字裡行間中,可以感受科學與技術的研發驅動人類社會的進步,然而,帶頭研發的科學家不見得個個心裡毫無掙扎。就如近年來的核四爭議,也同樣如此。

人們為提高效益、減輕溫室效應,以核能取代石化燃料發電,然而,一九七九年三哩島核洩事故、一九八六年車諾比事故,再到日本三一一福島核災,都讓人擔心人類將來是否會被自己所建造出來的怪物吞噬。

其實,爭論的當下,人人都清楚,核四議題並非專家說了算,這不僅攸關每個人的身家性命,影響台灣的產業與經濟,更影響子孫的未來,因此,原本硬梆梆而冷僻的「核能」書籍,近年來在出版市場中如雨後春筍,一本接一本出版,甚至還能躋身博客來網路書店「自然科學類」暢銷前十大,國內外作者,包括學者和環保人士,不約而同都想用最淺白的文字、實際的證據來表述反核或擁核的立場。

理論實證兼具 個個有來頭

這些作者個個來頭都不小,其中,擁有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退休教授的彭明輝,就為了解決官方與民間團體對於核四說法南轅北轍、不知道該相信誰的困擾,大量閱讀國內外可信的學術著作和研究報告,以及媒體與網路未曾揭露的重要核電資訊,再與《天下雜誌》編輯合作,整理成容易閱讀的《有核不可?擁/反核的三十三個關鍵理由》一書,希望有助於讀者釐清事情的真相。

另一位《核能不是答案》的作者海倫‧寇迪卡,則是美國環保運動先鋒,曾擔任波士頓兒童醫院醫師,並任教於哈佛醫學院。她從八○年代開始就積極投入反核運動,致力推廣社會大眾對於核電的正確認知,了解核電可能造成的危害,並成立數個以反核為宗旨的醫界聯盟和團體。她協助成立的國際醫生防止核戰聯盟(IPPNW)於一九八五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這位奇女子擁有二十一個榮譽博士學位,並獲頒「萊南文化自由獎」,被美國史密森尼學會讚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此外,《給未來總統的能源課》一書作者理查.繆勒,則是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他得過俗稱「天才獎」的麥克阿瑟獎,因為這個獎項只頒給本身具有原創性、前瞻性,且有顯著成就的人。

最後,《不要核能,那我們用什麼?》作者克里斯.古德,則與彭明輝一樣,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並取得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是研究氣候變遷解決辦法的世界權威,兼具企業家、作者等身分於一身。目前他也是「碳評論」網站站主,著作《低碳過生活》還曾經得到二○○七年Clarion Award非小說類首獎,並獲得《新科學人》推崇為「減少碳足跡的決定版指南」。過去,他曾參與馬爾地夫的碳中和(或稱綠平衡)計畫,要協助這個島國在二○二○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達到碳中和的國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