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發電廠矗立在台灣,「電力零成長」才是永續的用電品質。圖╱于志旭
文/記者李碧華
二十二萬人次組成的大規模遊行,讓台灣反核聲浪升到最高點。反核,究竟是在反什麼核,反的是核四廠,也就是龍門核能發電廠安全問題連連,導致人民對於新的核電廠信心不足,加上福島事件,更是讓大家對於核安問題有更大的省思。
核災和核廢料最讓台灣人民提心吊膽,日本福島311海嘯核災到現在猶滿目瘡痍,核廢料更是只能放在廠內,房屋、土地在短期內都無法使用。「沒錯,核能的確是未來的能源,雖然核能有著核災的風險,就目前來說,核能還是效率和穩定性都比較高的發電方式,也不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來加速溫室暖化,因此也有不少人是擁核,」永樂國小組成的反核媽媽說,畢竟沒有電力各種事物都無法運作,影響生活和經濟運作。
比較理想的發電方式是採用核融合,不但原料好取得,也不會製造過多的高輻射廢料,但目前這個發電技術還無法運用在實際的核能發電廠,儘管已經有天才少年科學家?Taylor Wilson?實做出來。「要停止核能發電並不容易找到更好的替代能原,這也成為了反核和擁核之中的癥結,可能出現能源不足,工業停擺及經濟倒退,的確兩難。」反核四媽媽美人瑜與李利安同聲說,一九八六年車諾比核事故時空已遠,一直到三年前發生日本海嘯,令福島縣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子反應爐冷卻系統失靈而發生事故,「具大災害是如此的貼近,對於核安,我們能繼續輕忽而不再積極重視?」
美人瑜指出,輻射暴露所引起的健康影響,讓後續多種癌症約潛伏二年至十年不等,降低對健康造成的傷害,才是媽媽最在意的。李利安也說,車諾比核事故造成烏克蘭普里皮亞季,這蘇聯的模範市鎮一夕之間變為棄城,車諾比核電廠已被埋入地下,據一些科學家報告指出,估計大約需要九百年時間,人類才能再回到此地居住。
福島核災發生的同時,一方面對於海嘯造成巨大傷亡的日本給予能力上的支援與祈福外,一方面擔心外洩的放射性核種,會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看到日本政府及人民應變處理的態度,讓我不禁重新思考:我們的台灣政府,對於緊急疏散、輻傷醫療、環境和食物安全的處理能力,到底已經運作或演練得多熟練可以支持並堅持繼續建蓋核四?」
台灣小島擁有三座運轉老舊的核電廠,以及蓋了將近二十年即將完工的核四廠,從南到北包覆整個台灣,如果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在台灣,核電廠三十公里內都必需緊急疏散。李利安以北台灣為例,就有高達五、六百萬人實在是無處可逃,「誰能告訴我及孩子們,可以逃到哪?輻傷醫療可以作到哪?環境和食物安全能不受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