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飛漲,主計處公布四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創十四個月新高,食物類價格漲幅最高。根據估計,每人每月多花約一千元,民眾荷包愈來愈扁。
物價和薪水成反比,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薪水停留在十六年前。
而嬰兒奶粉「一罐破千」,一再無預警漲價,並減少內容量,理由都是原物料上漲,但近半年國際重大原物料價格,沒有大幅波動,中國大陸嬰兒奶粉還降價、台灣卻漲價,難怪有人直呼不敢生小孩。
嬰兒奶粉價格異常, 經濟部表示,將請公平會等機關處理;公平會則說,會立案調查漲價事宜,目標針對兩大業者,質疑業者趁機聯合漲價,這只是冰山一角。
食物類價格上漲,對低所得家庭造成極大壓力,市場走一遭,盡圍繞著漲價話題,從米、蛋到豬肉,麵包、小吃到水果,幾乎無所不漲,縮衣節食,無法減少開銷,庶民的真實寫照,日子快撐不下去了。
物價上漲,勞動部認為是基本工資不足,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勞動部長潘世偉昨天表示未來將制定「區域性基本工資」,即依據各區域生活物價水準的差異化,決定基本工資。
這個構想仿效美國,由政府制定基本工資,提供給各州參考,並授權各州依經濟發展和物價水準自行調整;南韓、日本、中國大陸也是如此。
物價漲不停,民眾感同身受,但南北差距甚大,城鄉消費金額,明顯不同。舉凡房地產、交通和生活必需品等,幾乎是天壤之別,若以鄉下的基本工資,根本無法在台北市生存,基於現實的考量,有必要分區制定。
但將基本工資分等級,不患寡而患不均,恐將引起南北紛爭,認為同樣辛苦工作,為何鄉下低人一等?
政府若要推行這項政策,應廣徵各界意見,妥善規畫,提出較公平的方案,切莫「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反而引起民怨。
要漲工資來扺消物價高漲,倒不如實實在在控制合理物價,這才是政府要做的事,至於薪水制定,還是由公司老闆自行決定吧!
黃富生(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