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嘉敏
姐姐和姐夫一到周末假日,便會想帶孩子到處逛逛,但他們的孩子就只想癱在沙發上看電視,或窩在電腦桌前上網打電玩,叫也叫不聽,請也請不動,外甥還會回嗆說:「這是我自己的周末假期耶,我幹嘛一定要跟你們出去啊?」最後往往只有他們夫妻倆自己出去玩。
我聽外甥這麼一講,也覺得挺有道理的,因為假期的英文是holiday,由字根來看,是「神聖(Holy)日子(Day)」的意思。基督教或猶太教認為,人類工作是由於世俗生活所需,但人不應當只為了世俗的一切而活,還必須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假期是很神聖的。
大人們常常費盡心思為孩子安排假期,但孩子們未必全部買單。即使孩子勉強和大人一起出去,一路上臭著臉,講話沒好口氣,原本快樂的假期被搞得烏煙瘴氣,何苦來哉呢?
假期的「神聖」性,不該只由宗教來定義,更不是別人說了算,而是像做申論題般,由自己去演繹。如同劉墉常跟他兒子說的一句話:「你自己決定吧!」孩子才能體會假期的神聖性,而生活是操之在己。唯有如此,他們才能漸漸學會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並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