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在龍岩市連城縣姑田鎮郊外,沿著曲折的石板路緩步不久,美玉堂就在一處逼仄的角落裡。隨著一聲「嘎」的推門聲,古樸的木門打開,堆積的竹絲、紙漿池、紙簾、紙板架等造紙工具映入眼簾,幾位老師傅正忙著撈紙、焙紙、驗紙……紙邊微黃,中間晶瑩潔白,有著竹絲的清晰紋理,摸上去,觸感細膩,猶如軟玉般溫潤……很難想像,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張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陳年舊紙。這張產自清代嘉慶年間的宣紙,是福建連城縣百年紙作坊「美玉堂」第十一代傳人鄧金坤的傳家寶。
三年僅能學到皮毛
鄧金坤告訴新華社記者,這一傳家寶名叫「連史紙」,是連城宣紙的珍品。四十多歲的他,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城宣紙製作工藝」的繼承人,也是連城史紙的孤獨守望者。
過去連城宣紙曾經是中國五大宣紙之一,明嘉靖年間,連城人開始用竹料造紙,其中的連史紙,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自從連史紙誕生後,不少貴重書籍、契文、檔案、史料等多用連史紙製作,就連朝廷奏本紙、科舉考試用紙、官府榜文用紙,都採用連史紙。」鄧金坤說,數百年間,連城宣紙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名噪一時。
據鄧金坤介紹,四百年前,連城縣遍布造紙廠,清末鼎盛時期,姑田鎮當地有四百八十個紙槽,上萬人從事造紙行業。如今昔日風光不再,堅守連史紙的僅剩下「美玉堂」。
工廠裡,六十多歲的蔣師傅正忙著焙紙。只見他從潮溼的紙疊上剝下一張紙,然後用松毛刷刷在紙焙壁上。「一定要小心,勁道一大,薄如膜的溼紙就被撕破。」蔣師傅很早就學做紙,一做就是大半輩子。紙廠裡的師傅大都如此。蔣師傅說,看起來挺容易的活兒,需要的卻是造紙師傅一生的造詣。「有三年才學到皮毛的,有幾十年還摸不到精髓的。」
不忍百年美紙消失
前幾年,美玉堂有意培養年輕人,但是手工製紙這個工作需要足夠的耐心與堅持,「培養一個真正可以獨立撈紙的工匠需要至少十年時間。」「連史紙」複雜的製作工藝成就了它的品質——「百年不變色,千年不變黃」,卻也成為其發展的掣肘。「老師傅年紀大了,沒有接班人可以替上。年輕人不願意學這樣的工藝,認為學得慢,賺錢少。」鄧金坤苦笑,至今姑田鎮老藝人只剩下美玉堂的二十多人,「最大的已經七八十多歲了,最年輕的也已經四十多歲了」。
如今隨著「美玉堂」名氣打開,不斷有圖書館找上門來,美玉堂連史紙也成功地在古籍修復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全國目前有上百個圖書館知道美玉堂。」獲得肯定的鄧金坤信心大增,決心將連城宣紙的傳承進行到底。
二○一二年,美玉堂與「天下第一名社」杭州西泠印社展開合作,共建連史紙產業合作基地,這是西泠印社在大陸建立的第一個文化產業合作基地。對於傳承的路,鄧金坤坦言,手工製作宣紙確實不如別的行業賺錢快,但自己對連史紙有了依戀,「捨不得這麼好的紙從自己手上消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