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救一座城 留下歷史與回憶

 |2014.04.19
127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位於山西陽城縣的潤城鎮,自古以來就是山西陽城縣裡最繁華的城鎮之一,富商巨賈輩出,城外的沁河在明清時稱為「洎水」,足夠養活一整個村落。明末時,富庶的潤城鎮曾多次遭到流寇襲擾,為了抗匪自保,修建三座城堡:「屯城」、「劉善城」和「砥洎城」。經過幾百年滄桑,屯城與劉善如今僅存遺址,只有「砥洎城」保留了下來。

但誰都想像不到,守護這座城的,是家住潤城村的六十四歲農民張安明,他做著與學者相同的工作,研究文物、申請世遺、申請國保、義務當導遊……所有努力都是為了保住這一座明代袖珍小城,讓後人有尋覓鄉愁之所。

銅牆鐵壁內世外桃源

新華社記者專訪張安明,他為來訪者詳細解說介紹,「砥洎城具體建於何時已無法確認,但從村中保留的砥洎城建築規畫平面圖「山城一覽」石碑推斷,它是明崇禎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所建。據說,主持修建者為時任北京大興知縣楊樸,他擔心李自成攻打京師時財富受損,就在家鄉建起了這座小城。」報導中說,砥洎城有全國罕見的蜂窩狀坩堝牆,如今依然固若金湯,似乎在告訴人們這裡的冶煉業曾經非常發達。但「銅牆鐵壁」內,卻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小城不大卻十分精巧,僅二點四萬平方公尺的城內有十大街坊,形成「丁」字路,不超過一點五公尺寬的街巷內設有過街樓,民居為磚砌木造樓房,院與院之間留有暗門,門額上隨處可見牌匾:「謙益居」、「懷德居」、「敦厚居」等。張安明說,這個惜土如金的小城內,巧妙地建有七十多座院落,匠心獨具,「這是一個集古民居與軍事防守為一體的小城。僅從防禦功能上講,就有三面環水、坩堝牆、口袋巷、院院相通四道防禦體系。」

保護好才對得起後代

然而,如此美麗鄉村卻日漸憔悴。由於年久失修,一些老宅子被拆除或自然坍塌。城內二百四十多口村民想改善生活,於是蓋起紅磚房,木門變鐵門、古屋貼瓷磚,古堡在「整型」後失去歷史韻味。看著家園日漸損毀,張安明很心疼,於是他發願保護古城。

為了提高家鄉的知名度,二十多年來,張安明一邊當義務導遊;一邊加強對砥洎城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免費為一千多名遊客做過導覽,並在報紙上發表多篇研究成果,吸引了不少知名學者慕名前來。

二○○○年,他想為小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有關砥洎城的史料記載,並且託人翻譯成英文。雖然最終申遺失敗,但張安明堅信自己的家鄉「是金子總要發。」又過了四、五年,中國大陸展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工作,張安明和友人花了三個月時間,整理出文字、圖片等各種相關資料,在當地文物部門的支持下,申請「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二○○六年,砥洎城成功申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年,為保護家鄉四處奔走的張安明已年過六十,但他不覺得累,「老祖宗留下這麼美麗的家鄉,每一處都承載著我們的鄉愁,如果不好好保護,對不起子孫後代。」他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