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恆春於二十六日晚間發生規模六點七的大地震,一棟三層樓高的家具行瞬間倒塌,八人受困於瓦礫堆中被救出,這場震災造成二人死亡。雖然沒有演成全台搖撼,但是威力相當於六顆廣島原子彈的爆炸能量,讓許多民眾回想起九二一大地震。
都市地區人口密集,高樓大廈林立,九二一以來每逢大地震,都難免有樓塌屋倒的情況;尤其九二一震災,南投、台中、台北都有不少大樓倒塌,倒塌的原因固然是因為強震造成,但是建築物本身的結構安全問題才是關鍵。
據氣象局指出,地震規模與震度和災情大小不一定成正比,還要看震動時間長短以及是否有連環震的現象而定。值得注意的是,緊接在主震後的餘震,如果規模與主震很接近,很可能會因結構受到第一次震盪而龜裂,再受到餘震的搖晃造成大樓倒塌。
氣象局研判,二十六日發生的恆春大地震,最大震度雖然只有五級,卻造成房屋倒塌、數十人死傷的災情,可能就是兩個規模六以上地震連續搖晃所致。九二一大地震時就是如此,許多建築物在規模七點三的主震後,還勉強挺住,卻禁不起緊接而來規模六點八餘震的搖晃,整棟建物轟然倒地。可見建物的安全必須禁得起一搖再搖的考驗。
經過這幾次的強震,氣象局是否已經能精確掌握台灣的整個地震數據和周期呢?成大建築系教授張嘉祥指出,台灣的地震反應譜都是日據時期裝置的,所有地震數據都是經驗係數。換言之,台灣只有一百多年的地震數據,百年前的數據則完全不知道,以這些經驗數據去細分強震、弱震,再訂定不同區域工程的耐震係數,並不精準。
張嘉祥說,台灣面積小,地層活動活躍,斷層也多,他認為整個台灣都應該視為「強震區」,台灣比加州、日本九州小,怎麼能再分強震區或弱震區?姚昭智教授則認為,高屏地區向來是「弱震區」,被認為比較不容易發生強烈地震,建築物耐震力比較弱,經過恆春強震後,應有所修正。
台灣是經過兩次造山運動而浮出海面的島嶼,一次是七千萬年前的南澳造山運動,一次是五百萬年前的蓬萊造山運動,經過這麼長久的地層變動,就算台灣完整形成也有一萬年的歷史,一百年的數據的確不足以做為完整係數的參考。與其面對無法預期的災情,不如把建築標準定得嚴格一些,將台灣列為強震區未嘗不是一個可以參考的做法。
地震的影響不是單一區域性的,恆春大地震時,美國地質調查所測出,台灣南端外海分別發生規模七點一和七兩次強烈地震。日本氣象廳也指出,這次海底地震所引發的高達一公尺海嘯可能會侵襲菲律賓,設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也警告周邊國家提高警覺。而海底電纜線受損,更是影響到香港、大陸、日本、韓國等鄰近地區的通訊。
地震的影響是全面性的,災情更是難以預測,經過九二一和恆春大地震,台灣的建築安全的確面臨考驗,是否有必要將台灣全部列為強震區,全面修改建築法規,提高道路、橋梁、高樓大廈等建築安全係數,則是應予省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