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小烏龜到了中年級受夠了常常被「罰」寫(我是不會,又沒犯法,為什麼要罰我?)開始拒絕去上學。剛好那學期,兔子毛球跟著王老師轉調到小烏龜念的小學,王老師指派小烏龜每天照顧毛球,開啟了小烏龜上學的意願。圖/吳馥伶
文/綿籽
兒子小烏龜到了中年級受夠了常常被「罰」寫(我是不會,又沒犯法,為什麼要罰我?)開始拒絕去上學。剛好那學期,兔子毛球跟著王老師轉調到小烏龜念的小學,王老師指派小烏龜每天照顧毛球,開啟了小烏龜上學的意願。
沒多久,王老師又得轉調其他學校時,很慎重地問我們願不願意收養將近四歲大的毛球,因為毛球是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兔子,在先天上可能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烏龜爸爸從小到大不曾養過寵物或近距離地接觸過動物,對毛小孩非常排斥,但烏龜媽媽的成長過程一直有動物相陪,非常喜歡各種動物,唯一擔心的是萬一毛球生病了、老了、走了,小烏龜又回到原點,怎麼辦!王老師對著小烏龜解釋:每個生命都有他來去的時間,主人們要學會的是好好珍惜每一個可以相處的日子。小烏龜似乎蠻能接受王老師的說詞,願意照顧毛球,即便時間可能不長。 養著、養著,烏龜媽媽常常擔心毛球的時間是否到了。牠陪著小烏龜從小學畢業,進了國中,又進了高中,毛球嘴邊的毛色開始變淡了、不喜歡吃東西了,寒流來時,特別喜歡窩在小烏龜的懷裡睡覺。一日,烏龜爸爸回家時,發現毛球嘴裡銜著草長眠了。 小烏龜回來,詢問當時情況,不發一語摸摸箱子裡的毛球,進了房,躲在棉被裡嗚嗚大哭,隨後好幾天都不曾聽他說任何話語。
媽媽心裡急,問:「再養一隻毛球好嗎?」小烏龜說:「那不會是毛球!」 媽媽又問:「 難過嗎?要不要說說看?」 小烏龜說:「痛苦的回憶何必一再提起,等過一陣子,我再陪你去認養一隻,但不是現在。」 這下子媽媽愣住了,到底誰安慰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