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前陣子,同事為了孩子的事情苦惱不已,她家有一個兩歲半的小男孩,孩子對於大人的指令與提醒都當成耳邊風,大人愈禁止他做的事,他就愈想去做,例如同事請他不要玩插頭,孩子就會趁同事不在的時候,偷偷地玩插頭;同事請他不要擦大人的化妝品,孩子就搶著要拿大人手上的化妝品,同事請他不要吃掉在地上的東西,他就趁大人不注意時,偷偷塞到嘴巴裡……同事為此感到十分煩惱,雖知兩歲孩子經常會「為了反對而反對」,當大人請他穿衣服時,他就故意說不想穿,當大人要求他別爬那麼高時,他就愈爬愈高。這種處處想和大人唱反調的行為讓同事束手無策,她不想整日和孩子怒目相向,但又想不到好方法讓孩子乖乖聽話,每天張開眼睛就得面對與孩子的衝突,這讓同事陷入深深的憂愁中。
有一天,同事從書本裡得知,孩子在此階段經常和大人唱反調,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想獲得某些權利,某些決定權。他們厭倦了凡事要聽從大人指令的模式,他們的行為和身體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之後,他們開始想要為自己做各種決定。
同事心想,如果是這樣,那我就換個方式與孩子對話,讓孩子自行為自己的行為做一個「正確的決定」,例如當同事發現孩子又在玩插頭時,她會換個方式告訴孩子:「玩插頭很容易電到自己,如果你電到自己的手,手會很痛,你想要這樣子嗎?你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玩,到時候如果電到手,你要自己忍耐,了解嗎?」當同事把「要不要繼續玩插頭」的決定權給了孩子之後,同事發現眼前這個兩歲半的小男孩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他想了一會兒,最後給了自己一個很好的理由說服自己:「插頭我用完了,現在不需要用了。」同事聽了終於鬆了一口氣,但她故意露出若無其事的表情說:「好,你用完就把它們放回原來的地方。你記得它們放在哪裡嗎?」孩子聽了臉上顯露出十分得意的表情說:「我知道,要放在那個抽屜裡。」有了那次成功的經驗之後,同事繼續如法炮製,當孩子又吵著要塗抹大人的化妝品時,同事告訴他:「這是大人的化妝品,裡面所含的成分很可能會讓你的皮膚過敏,皮膚過敏會很癢很痛,到時候你就要忍耐不舒服的感覺哦!現在,你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擦這些化妝品。」孩子想了一會兒,露出開心的表情說:「媽媽,我昨天擦過了,現在換妳擦了。」同事順利地從孩子手上拿回化妝品。隔天,當同事在塗抹化妝品時,孩子興奮地跑來告訴她:「媽媽,這是妳的化妝品,我幫妳打開好不好?」當孩子經常對大人的指令及提醒說「不」時,並不表示他們真的不願意這麼做,他們可能是想博取注意,或是發洩怒氣,又或者想要擁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藉由另一種對話方式,讓孩子知道這麼做的壞處及後果是什麼,讓他們自己去思考決定「自己要怎麼做」,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化解親子之間的衝突,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我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當孩子深入去思考這些問題時,他們就能慢慢地從這樣的生活經驗中,學習更成熟地去面對各種的人事物,他們會變得更加謹慎而有條理地去思考及做出最正確的決定,這不正是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重要能力嗎?
心情小語:換個方式和孩子對話,把「做決定」的權利交給孩子,讓孩子藉由謹慎冷靜的思考過程,學習以更成熟理性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各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