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節,到了祭拜祖先的日子,我和婆婆就會開始在自家菜園裡尋找鼠麴草的芳蹤。圖/林麗華
文/林麗華
每年清明節,到了祭拜祖先的日子,我和婆婆就會開始在自家菜園裡尋找鼠麴草的芳蹤。
這種草隨意生長,開著嫩黃色的絨毛小花,採下花朵及嫩莖部分,洗淨汆燙後,將澀汁擠出,榨乾之後,切成碎末狀,連同糖水及用米磨成漿壓乾的漿糰,和在一起,用力搓揉,包入喜歡吃的內餡,就成了手做的鼠麴粿!由於農村生態改變,大量農藥破壞土質,鼠麴草變得更加嬌貴,因為不再是隨處可見,取得也不是那麼容易,我和婆婆養成了習慣,若在菜園裡看見鼠麴草,一定順手摘下,將它做初步處理之後,放入冷凍冰存,等到要做粿時,就成為很棒的主角!婆家祖先茹素,我剛嫁進來時,九十歲高齡的奶奶,最喜歡吃鹹綠豆炒薑末的內餡,因為奶奶牙齒不好,鹹綠豆軟綿細緻,容易入口,奶奶吃了鼠麴粿,露出滿足的笑容說:「咱祖先都吃素,每次拜鼠麴粿最澎湃!」從此這項手工做的鼠麴粿,變成我們的家傳。
每次做粿,從磨米漿到餡料完成,都是用歡喜心來做哩!婆媳倆蹲跪在地板上,用力搓揉鼠麴草和成的米漿糰,婆婆真心分享她勤儉豐富的人生!她邊捏著鼠麴粿,邊開口說著:「以前孩子一大群,每到了年節,做粿都是兩個蒸籠的量,孩子吃得好開心!鼠麴粿一定要用米磨成漿,壓乾之後伴入鼠麴草,做出來的粿才會好吃。」「麗華!以後我若不在了!妳一定要用米來做粿,不要用粉,用粉做起來的粿不夠紮實,祖先吃到米做的粿,才會很歡喜喔!」說完之後,婆婆馬上態度大轉變,她掩著嘴竊笑,說:「我想太多了!妳那麼忙,不能要求那麼多啦!反正有拜拜就好啦!其實我也吃不到呀!」手做鼠麴粿,是對祖先感恩恭敬的禮謝,因為每個鼠麴粿裡都蘊含著我和婆婆真情的互動、摯愛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