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華〈左〉與陳素雲樂於助人,遵循佛法,有顆善美慈悲的心。
圖/符芝瑛
綠竹映照塔寺的空靈,紅花開出禪間一抹春枝,蔡國華與陳素雲以夫唱婦隨,形影不離之姿,暢談結縭後的愛與禪思,「在佛法中,我們智慧、隨緣又自在,對人生真相更洞察,灑脫與開闊。」陳素雲說,全國高考第四名的同修超會讀書,而自己擅於做人,熱情又爽朗的四處結緣,俯拾皆是愛心,在她看來,「人生是心的修行道場,不一定是獲得了才叫做圓滿,相反的,能夠自由的捨去,超越一切所有得失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圓滿。」
穩定自發,從不動搖的慈悲心由一個殊勝的因緣開啟,「十九歲那年,我還是一個參加佛光山大專夏令營的小女生,看到大師「給」的精神,不斷給予大眾教育、慈善、共修,甚至是育幼院、印度弘法等,不藏私又全力付出,奉獻給佛教的精神與度量,心中的感動難以形容。」陳素雲眼中閃著光說,來自各大專院校兩百多名的共修同學,吃得好,睡得好,課程豐富活潑,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紮實的身心靈?育,完完全全烙印在心中。
等活動結束,這位心中無限神往的小女生不忍離去,在不二門下,心中默默許下願望,以後的日子,希望有能力永遠護持佛光山,心甘情願的受佛教戒律。「像明燈,燈光所照,破除了黑暗;也像像甘露,滋潤心靈;讓自己更莊嚴、更美麗,「規範身心行為,足以獲得世間上人的尊重。」
一個簡單的念頭,驅使她如願重返佛光山,毫不猶豫的投入弘法事業,成為佛門生力軍,「如今,一切成真,一師一道是個很美的境界,可讓一個學佛者清靜堅持。大師的人間佛教平易近人,容易接受,不講艱澀的大道理,由行、住、坐臥感受佛法的偉大。」蔡國華也認為,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以簡單的三好運動就可以創造美滿的人生。「大師無畏好施的精神,潛移默化的感染我們,慈悲、忍辱及平等心也在著作中無處不明明白白的?育我們。」日常生活中沒有矯情,做好自己,無形中就感化身邊的人。「三好運動及四給精神都是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不用大道理,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也給人方便,與大師的理念心心相契,天天相融。」有緣在佛光會成長,夫婦異口同聲的輕語道出,做一個佛光人,多麼的簡單,幸福。
對於長期以愛心來布施,一向感性的陳素雲說,「很奇特,我領到第一份薪水的第一天,就有一對夫妻告訴我,沒錢回阿里山,當下,我就把整包薪水袋,交給他。我不缺,但對對方卻一定有幫助。」
在蔡國華解釋起來,同修的行為是「真施主不怕假和尚」,知足就能富有,若身上有一千元,即便捐出九百元也無妨,因為剩下一百元也很夠用,不虞匱乏。
金融風暴來襲時,蔡國華看到社團許多大老闆愁眉苦臉,他就勸他們,回家去拿存款簿看一看,心情就不會壞了,因為,還是有很多錢夠用。「大善者必寬容不計較,大才也謙遜平和的包容萬物,以寬待眾生的胸懷,面對弱於己者,平等視之。」
在他觀察,人生如開車,不是時時刻刻平順,居安思危,修行修煉,就能擁有平靜與快樂。「人生也如杯子,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裝水,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每一個容器的利用價值在於它的空。」
度量和胸懷啟動夫妻最初的因緣,共浴佛恩而知足感恩,以「寧可他人比自己好的利他之心」順應道理來敬天,尊重造物去愛人,蔡國華與陳素雲的確是佛光家庭中,人人稱羨的神仙眷侶。
小檔案
●蔡國華/正臺壹工程,旺懋公司董事長,台南市生命協會理事長。
●陳素雲/國際佛光會,人間福報推廣教育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