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電】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同仁縣隆務河水平面,卡本加已整理好書架上的書,打開院門等待「客人」光顧。
「學生趁放假來我這裡充電,看看課外書,我每天六點起床打掃衛生。」卡本加說。今年四十七歲的他是青海省同仁縣民族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他所居住的縣城是「熱貢藝術」的發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畫家之鄉。
「從二○○○年開始,我就有了辦書院的想法。」卡本加說,二年前,同仁縣圖書館拆除後,他的這種想法愈發強烈。二○一一年初,卡本加發動全家人出資,在自家小院裡蓋起一座三層小樓。「我的圖書館初具規模,起名『加毛書院』。認識我的人都問:別人家蓋新房都是自己住,你為什麼非要辦個圖書館。」卡本加說,圖書館花了他人民幣七十四萬元的儲蓄,占地面積一百零八坪左右,「我就是想鼓勵大家能多看看書,都說知識改變命運。」
心力全在書籍上
為了讓縣城更多的人知道「書院」,卡本加費了一番心思。「先讓我的學生來這裡看書,久而久之,學生的父母成了我的宣傳員。」卡本加說,為此,他還前往縣教育局、文化局以及周邊的寺院和村莊「招募」讀者,「那段時間,只要見到我的人,我都會邀請他們去書院看書。時間一長,很多人給我的書院起了一個更有學問的名字『智慧書屋』。」
隨著來看書的人愈來愈多,他對書籍數量和品質的要求也提高了。卡本加每年寒暑假都會到外地購買書籍,「別人去外地是去旅遊,而我的時間都花在了圖書館裡。」卡本加笑著說。
「每年購書的花銷至少要二萬元(人民幣)。」卡本加說,購書的資金全靠自籌,家人對他的支持功不可沒,「到了年底,我還會去郵局拿來訂報、訂書的冊子,有些書真好,但因為費用有限,只能忍痛割愛。」如今,他的藏書已超一萬冊,總價值約人民幣十四萬元。
熱心開辦掃盲班
「到我這裡看書的人多數為退休老人、牧民、學生和僧侶。」卡本加說,如今他的固定「會員」已有二千多人。
為營造舒心的閱讀環境,卡本加還增加了精心的設計:書屋內四周擺書櫃,書籍分類別擺放,書桌置於中間,兩側擺放著凳子,漢語和藏語書籍各占「半壁江山」。「我為讀者提供免費的茶水,他們過來看書只要拿個杯子就行。」卡本加說,書院屋頂能夠俯瞰整個同仁縣城,「看累了就可以爬到樓頂去看風景,這樣對眼睛也有好處。」
對於前往書院讀書的人,卡本加要求:不許打麻將、不許打牌、不許吸菸、不許大聲喧嘩、不許隨意損壞書籍。
有一次,一名牧民到書院看書,細心的卡本加發現這名「特殊」的讀者不看文字,只看圖片,交談後才知道對方不識字,「從那以後,我決定不定期舉辦掃盲班,為想看書而看不懂書的人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