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今年二月,中國大陸公布「感動中國二○一三年度人物」,其中有一位拾荒者劉盛蘭當選,他令人感動的是自己多年積德行善,過的卻是如乞丐般的生活。當他得知自己當選年度的感動人物,他說:「我做的事情很小,小得都不夠感動一個村,哪能感動全中國?」
一個饅頭捨不得買
這位一九二二年出生,高齡九十一歲,家住山東省煙台市蠶莊鎮柳杭村的老人,就像一般村民,年輕時出外打工,在一家公司當保管員。七十三歲時,老伴去世,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能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沒想到,這原來從「利己」角度出發的善行,卻堅持了十八年,規模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一開始,劉盛蘭是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新聞,他將自己的微薄工資捐助一名學生,就這樣,從周邊幾個城市,慢慢擴及全國,受捐助的學生人數逐漸增加,最多的時候,同時資助五十多名學生,累計資助了一百多名學生。
就像台灣的陳樹菊,劉盛蘭自己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每天清早,吃完簡單的早餐,就騎著腳踏車走村串巷做回收,直到撿回一大堆回收物資,十多年來縮衣節食,幾乎未嘗過肉味,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吃的菜都是從菜市場裡撿來,也沒添過一件新衣,穿的衣服、鞋子,也都是二手回收物資。他年紀大了也沒進公營養老院,因為這樣他還能拿到每年四千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也全部捐給貧困學生。
一口飯也給孩子吃
即使去年八月,因為腎臟病住進醫院,仍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這些受資助的孩子小的才上學不久,大的已經成家立業,已經開始工作的孩子現在也會拿錢回饋給他,但劉盛蘭從不留分文,繼續資助貧困兒童,他說:「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不會讓孩子餓肚子。」現在負責照顧他的看護秦春蓮說,這句話是劉盛蘭說最多次的一句話,也是他人生的信條。
在劉盛蘭的房間裡,掛著許多他和資助孩子的照片,秦春蓮說,他在身體依然硬朗,雖然腿腳還有些不方便,但是每天三餐都正常,閒來無事時還會讀書看報紙。過年期間每天都會有七、八個孩子來探望他,他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裡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
當選「感動中國二○一三年度人物」的那一天,在照料中心工作人員的陪伴下,劉盛蘭身穿唐裝看直播,主辦單位破例走出典禮現場,由北京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敬一丹不遠千里送獎盃給劉盛蘭,讓他很不好意思,覺得外界對他有過多的讚譽。